“小”企业拿下大市场 朗坤打造国家级“互联网+”工程

20.10.2016  11:36

  新华网南京10月19日电(庞雪汀)“17年来,和我同时创业的国内软件企业,99%已经死掉了!”身为民营企业,谈到生存之道,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爱斌不止一次地这样说。面对业内的激烈竞争,朗坤在风口浪尖之上抓住了“互联网+”产业发展机遇,从迷茫走向“智慧”。

  作为民营软件企业,朗坤出身“草根”,却有鸿鹄之志。2016年,朗坤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旗下合资公司上海凯盛朗坤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其承建的建材行业云平台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到2016年“互联网+”重大工程。

  “”企业拿下大市场,国企民企共唱一台戏,朗坤在混合所有制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17年:在转型中寻求突破

  “我想要的,是打造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1999年,在外企打拼了多年的武爱斌决定不再当“洋买办”,自己开公司研发核心技术。当年11月份,朗坤公司正式创立,武爱斌带着30多个年轻人,夜以继日,试图开发一套他认为未来必有广泛市场和价值的“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爱斌

  作为信息行业的一名“老司机”,不可多得的“懂管理、懂软件、懂自动化、懂销售”的行家,武爱斌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武爱斌心中,朗坤的理想境界是要打造一个集管理、自动化、软件于一体的超级平台。“发展初期,主攻电力行业的朗坤时常与SAP、Oracle等国外知名管理软件厂商同台比武,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成功击败对手,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然而,在与引进产品的角逐当中,朗坤依然面临着重重瓶颈。当时,电力行业的五大发电集团都热衷于使用进口软件,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拥而上的引进产品严重掣肘了包括朗坤在内的国产软件的创新能力。

  “客户对国产软件向来没有信心,客户主要怕担责任,怕失败后不好交代。另外公司规模太小,怕用了后公司倒闭了,后期运维跟不上。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和我国汽车工业现状差不多,造车的少,合资的多,4S店多,高端客户也喜欢开好车。当时的状况,除了不放弃电力行业外,也逼着我们到其他行业去找活干。”谈起转型前的境地,武爱斌感慨万千。

  2014年,是朗坤破茧成蝶的一年。5月8日,由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南京朗坤软件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投资组建的上海凯盛朗坤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盛朗坤)在南京揭牌。

  

  正在建设中的朗坤智慧园

  闯入新的领域建材行业,探索混合所有制新模式,朗坤的突破与转型继续推进。

  “我们走这一步棋,是看准了国内建材行业信息化相当落后,亟须通过信息化提升管理,实现弯道超越的现状。”武爱斌说,这是一步险棋,但朗坤有信心。

  机会总是亲睐有准备的人。多年来,朗坤一直致力于打造“企业资产管理(EAM)”产品,作为国内唯一,可广泛用于国防、交通、能源、石化、建材、冶金等重资产、流程行业的平台,得到了工信部认可,是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提供商。

  这些努力,都为朗坤携手中建材,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提供了重要的内因力量。

  央企提供资源,朗坤贡献技术,大学科研助力。作为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武汉理工大学在新材料、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新能源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3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强大的科研力量,与凯盛朗坤的定位不谋而合。

  对于大多数中国建材企业来说,选用行业软件基本上是三种方式:选用国外软件,选用本土软件,自建团队开发软件。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缺少科学统一的规划、缺少顶层设计。

  让行业资源在一个平台上自由流动,凯盛朗坤以信息共享的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禁锢,力争将各方资源放到一个大平台上来,消除各方的壁垒。

  “创业就是一场修行,心态太重要了,必须坚韧。”在企业的生死考验中,武爱斌和他的朗坤团队越挫越勇。

  武爱斌说,进军建材行业,只是朗坤在掣肘境遇中转型的第一步;第二步,朗坤想要做的,是把智能云平台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中去。

  

  全体优秀朗坤人

         打破信息孤岛,打造智能云平台

  理想主义的武爱斌喜欢称自己是“管理信息化领域的偏执狂”。在信息化产业异军突起的年代,与其说武爱斌偏执,不如说这是一份难得的执着。

  “大家现在都在说要进入工业4.0时代,要打破信息孤岛,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朗坤工业云平台的打造,就是在力图打通这条高速公路,让客户用起来方便,信息全面及时高效准确,帮助客户用大数据做决策。”武爱斌说,“工业4.0所要求的管理咨询+自动化+信息化的模式,这几件事,朗坤都已经同时在做。凭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规模和水平,朗坤努力的方向,正是工业4.0试点的方向,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 现在,“中国建材行业云平台”正在有序推进,这也为进一步打造中国化工云平台、中国能源云平台、中国医疗云平台、中国化工云平台等行业云平台提供了现实操作的可行性,极大地拓展了朗坤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解决孤岛问题最彻底的方法,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发多种应用,并把以前的数据迁移上来,以保证开放统一、互联互通。一方面,原有房子不拆,重选一个地方统一建房,把原有的信息数据迁移到新楼里来,这种信息转移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另一方面,把原来旧房里没有的功能在新平台上开发出来。”武爱斌说。

  这些年以来,朗坤在“打破孤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未停滞。作为“国资委中央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提供商,朗坤已成功为600多家资产密集型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50%项目都被政府主管部门评为一等奖、“鲁班奖”或样板工程。

  17年来,通过整合行业高端、专业资源,朗坤建立了覆盖咨询规划、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自动化、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信息产业链条,朗坤产品和服务已经在能源、建材、市政、煤炭、化工、冶金、国防等领域广泛运用,不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和潜在增长。

   抓住改革机遇,工匠精神助力华丽转身

  凭借着杰出的行业表现,如今的朗坤已发展成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和国际软件巨头同台竞技的智慧工厂、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作为中国发电行业信息标准委员会组长单位,朗坤牵头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有效推动了行业进步与发展。 17年,也许只有武爱斌和朗坤人知道,国产软件进阶之路有多么不易。最初,朗坤虽然占据国产发电软件70%的份额,但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电厂九成主体工程生意被老外抢走;如今,朗坤却牢牢抓住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遇,以技术换市场,通过品牌合作成功打造国家级平台。

  武爱斌认为,这一切有赖于企业在信息化领域长期的深耕细作和管理层面的多方磨砺。专注自主研发17年,这是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创新精神,也是一份信念,一种情怀。

   采访手记:

      平头、衬衫、健谈、幽默——朗坤董事长武爱斌比我们想象中要平易近人许多。与印象中的“IT狂人”不同,武爱斌的身上散发着一种营销者才有的机敏劲儿。

          朗坤的会议室有一个大白板,武爱斌在解说朗坤产品的时候,习惯在白板上写写画画,滔滔不绝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朗坤的智慧行业版图。

          从电力行业信息化起步,到逐渐发展成为能源、建材、交通、冶金、石化等重资产流程型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17年,朗坤走得很稳。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帮助传统工业企业实现管理提升、绩效改善、转型升级,这样的发展道路,与国家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方向不约而合。

          今天的朗坤已经由当初那个30多人的小企业扩张成了有4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上千人规模的企业集团,能完整提供自主受控的智能工厂全面解决方案,股东资源覆盖两个世界500强央企、一所211大学,从智慧工厂起步,逐步覆盖到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从产品提供商逐步成长为信息服务领域的EPC&OM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数据运营服务商。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创业,也许武爱斌还在安然地做着他的外企白领;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激流勇退,从电力向建材行业转型,也许朗坤早已被淹没在国内软件业的逆流当中。

          17年磨一剑,“”企业拿下大市场,靠的不仅是幸运,更是时代洪流中的清醒头脑和17年上下求索的工匠精神。

          创业多年,武爱斌笑称自己已是“久病成医”。在管理上,他也有着不少的心得体会。“经营企业,重要的是顺势而为,抓住人心。水无常形,不断筑巢引凤,不断完善体制,才是留住人才、不断向上的关键。

          在南京江宁吉山软件谷的一座大楼里,武爱斌和他的同事们继续为了下一个不可能而做着努力。朗坤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企业,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创变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