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现2.48万件“新宝贝” 文物总数达13万余件

15.03.2017  15:34

  记者昨日从市文广新局获悉,历时3年多的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于去年年底全面结束,经过这次摸底调查,我市新发现、认定文物2.48万件/套,全市可移动文物总数达到13.95万件/套。目前,全市65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已建立详细的文物电子档案,全市13万余件可移动文物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证”(更多报道见A12版)。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于2012年12月正式启动,对全国所有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普查登记。2013年4月,我市全面开始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博物馆等文博系统收藏单位已经备案的文物直接登记,不需再次认定,文博系统外的国有收藏单位都要进行文物认定。

  经市普查办组织专家鉴定,全市国有收藏单位新认定文物达24837件/套,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藏品。比如,高淳公安局收藏的一本侵华日军相册,金陵刻经处收藏的一套600卷、7038块经版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文物,作为南京的“普查文物代表”入选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巡展。

  截至2016年12月,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在3月10日召开的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表彰会上,我市明城墙垣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6家单位获评“先进集体”。其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文物数据采集和登录工作的江宁区博物馆,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

  除了摸清南京的“文物家底”,全市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根据国家的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完成了文物数据的信息采集、审核、报送,为13万余件可移动文物建立了详细的文物电子档案,让每一件宝贝都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证”。

  现在,进入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输入文物编号,就能查询出该文物的年代、质地、尺寸、重量、完残程度、入藏时间等14项基本信息。数字化的“文物身份证”,让我市文物资源首次实现了标准化、动态化管理。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着手编制全市可移动文物名录和收藏单位名录,同时改善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环境,修复残缺文物,实现可移动文物的科学化保护管理。(记者 朱凯)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