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获得感”检验改革“含金量”

22.04.2016  09:53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决定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对降低企业用工物流成本、用能用地成本、融资成本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实现今年为企业直接减负1000亿元的任务。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项重点任务之一,“降成本”能不能真正让企业减负,决定着政策的“含金量”,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开展“降成本”政策专项督查,查一查政策有没有落地、问一问企业的“获得感”如何,以企业的“获得感”检验改革的“含金量”,很有必要。抓改革,就是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含金量”的试金石。

  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执行了不少年,为什么突然要改革?就是因为它们已经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一项改革的成功还是不成功,就要看它是不是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不是增进了人民的利益。换言之,是不是让百姓得到了“获得感”。也许,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像二孩政策调整等民生改革一样,这边一改,那边老百姓就感受得到,涉及国防体制、决策机制等“高大上”的改革,从改革推进到百姓感知的时间可能会长些,但这些并不是跟群众没关系,也不是不要看他们的“获得感”。实际上,任何改革都会对百姓的利益产生影响,改革的成功与否、“含金量”如何,都要看群众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我省推出了诸如“二孩政策”调整、“‘五险’变‘四险’”、“公立医院”改革、“三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让百姓从满满的“获得感”中感受到了改革的“含金量”。但是,也有个别改革还没有让百姓得到“获得感”,或者说感受不强烈,这其中有的是因为改革的内容离群众较远,从政策推出到百姓感知需要时间,有的是因为落实不力或执行走样。比如,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各地都出台了各种措施,但一些企业感觉并不明显,这其中就是因为一些部门不愿意“割肉”而使得政策执行缓慢。再如,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后,各地在“”上基本做到了零收费,但企业在拿“”上的成本降低却有限,有的企业甚至反映,花在各类第三方评审上的费用甚至还有所提高。又如,有的省推出了农民工进城入户的一揽子改革政策,但却规定实施对象只限于本省农民工,外省农民工无权享受,等等。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削弱了群众的“获得感”,让改革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在18日举行的省深改组第十六次会议上,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要开展全面评估,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以群众“获得感”来检验改革“含金量”。最近,我省又出台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深化公安改革”“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等6个专项改革文件,应该说,这是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实施以后,必将大大提升群众“获得感”。与这批改革一样,不少改革一旦推进,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执行软、落地难、见效慢,往往降低了百姓的“获得感”,甚至引起对改革“含金量”的质疑。强调要以群众“获得感”来检验改革“含金量”,实际上强调的既是改革以人民为导向的问题,又是改革要看执行、看落实、看实际成效的问题。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一串方案不如一个落实。抓改革,就是要有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作风,就是要有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松劲的态度,就是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要以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改革的“含金量”,适逢其时、极有必要,有助于各项改革的扎实推进。(刘庆传)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