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花告慰烈士

12.11.2019  21:12

历史: 1912年,瞿淑出生在江苏靖江县靖城镇东门大街。1942年6月17日,发生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红色土地上的“赤石暴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监狱斗争史上的一个壮举,是新四军军史上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次暴动中英勇牺牲的50多位英烈中,就有靖江籍共产党员、新四军女战士瞿淑。

深秋的骥江东路,梧桐树的叶子被秋风染黄,这条老牌商业街,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树荫遮蔽尽头,掩映着相依的钟楼和四眼井,穿越数百年的旧时生活,深藏在这条路上。1912年,这条路是靖城东门大街,瞿淑就出生在这一带赫赫有名的瞿家大厅。

瞿家是城内一户书香门第,瞿淑的父亲曾是大家口中的瞿秀才,可惜英年早逝,坚强的母亲一手把五个儿女拉扯大。幼年时,瞿淑被送至靖江县立浚化女子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后转学上海江湾国立劳动大学附属小学读书。1927年毕业。同年考入镇江中学高中部师范科,1935年毕业,先后在靖江、江阴和南京等地担任小学教员。

当年的瞿家大厅,现在已经是书香浓郁的靖江图书馆,而瞿淑的侄儿瞿金城就住在距离此处不远的江华社区一组。关于姑母瞿淑的故事,他也常与表哥盛嵩如提起。

瞿金城告诉记者,他的父亲瞿蒸是瞿淑的三哥。求学时,瞿淑要求上进,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受到马列主义教育。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瞿淑激于民族义愤,毅然辞掉小学教员职务,离开家乡,西上武汉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后,她与进步青年薛克凡相爱成家。同年底,随同爱人一道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8年瞿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结业,由组织分配到湖南衡阳、广西桂林一带,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与爱人一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蒸哥:谁是伊们的救星?谁能补足伊们的缺陷?强国、强种责任匪轻。努力!努力!”在此期间,瞿淑与瞿蒸一直保持通信联系,这封信上可见她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此后,为了党的事业需要,她忍痛将独生女儿蓓蓓,寄养在梁漱溟的保姆家中。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瞿淑与爱人薛克凡先后被捕。瞿淑、杨瑞年等七位女同志,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高唱庄严的《国际歌》中,英勇就义。而她深爱的丈夫,则在半个小时前,被集体枪杀在距此不远的茶林空地里。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武夷山麓的杜鹃,瞿淑和烈士们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1956年春,民政部门辗转找到瞿淑的独女薛蓓蓓,确认她为烈士家属,而直到那时,薛蓓蓓对亲生父母的英雄事迹还一无所知。此后她回到了江阴青阳镇见到了祖父母,并回到靖江看望了外婆和二舅。1966年薛蓓蓓患病离世。

讲述这段故事时,瞿金城和盛嵩如两位老人徜徉在雅致的社区小道上,动情而感慨。“生活在新时代,才知道当年姑母斗争和牺牲的意义所在,她们希望看到的新生活,我们替她看见了。”瞿金城声泪俱下。

如今,瞿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靖城街道江华社区悦读文明里弄,在这里有魂牵的靖江记忆、丰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群众基础,佳佳幼儿园、城中小学书声琅琅,文人墨客、最美家庭层出不穷,文明之花已经馨香四溢。

沿着悦读文明里弄踱步,老城风味扑面而来,红灯笼高高挂起,绿植点缀的墙上,工笔画古朴素雅,一本本“线装古书”随着弄堂铺陈开来,上面承载着居民的精神食粮和阅读理念。“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手绘图中,这样的诗句随处可见,曲曲折折的弄堂里,藏着老城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明涵养。

江华社区党委书记刘娟说,在曾经的烈士出生地,人们对生活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劲头,做人做事都敢于争先,正是烈士的精神不断地催人奋进。作为老城区的一个老社区,江华社区不断引导居民追忆烈士,在怀缅中汲取能量,让文明之花开得更艳丽。

近年,江华社区陆续打造悦读、诵读、品读为核心的党群睦邻点,发挥盛嵩如文明家庭等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社区学校、公益课堂等创新载体开展红色“悦读”讲堂,每天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红色“悦读”推送,每周通过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传统阵地提供线下红色“悦读”服务,让悦读成为习惯、成为爱好、成为风尚。通过举办一系列亲子悦读、亲子互动活动,老、中、青、幼共同参与,让文化在代际中传递,让文明在心际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