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以“四个强化”推进未成年人礼仪教育

01.12.2015  18:05

      南京市坚持知行统一、久久为功,推动未成年人“八礼四仪”文明礼仪教育,该市从实际出发,与常态结合,引导全市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养成好惯,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强化氛围营造,让文明礼仪成为社会风尚。通过媒体、学校、社会等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让文明礼仪教育随处能见、随时可学,不断扩大“八礼四仪”的知晓率和礼仪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市各学校利用校园宣传栏、电子滚动屏、班级黑板报、开学第一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理解践行,利用遍布全市各社区八百多个宣传栏广泛开展“八礼四仪”知识普及和相关规范的社会宣传,市属媒体做到每周刊登一次相关内容的公益广告。发挥网上传播阵地的重要作用,依托校园网、文明礼仪小博客、网上家长学校等网络平台,把文明礼仪规范要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之中,传播文明守礼正能量。
  强化活动推广,让文明礼仪得到广泛践行。市、区文明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努力形成各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少工委等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职能,依托活动载体和工作品牌,策划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加强教育教学创新,延拓诗教、乐教等新途径,推出礼仪示范学校;发挥全市 “五老”育人作用,以亲身经历和人格魅力传播文明礼仪知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四仪”创新案例征集、评选、展示活动,学先进、争先进;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文明礼仪齐诵读、我听学长讲礼仪、文明礼仪讲座进社区等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在活动开展中增强文明素养。
  强化考核评价,让文明礼仪实现持续发展。突出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两个重点,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将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设立礼仪流动红旗、评比礼仪标兵等方式推进礼仪规范的落实。
  强化品牌打造,让文明礼仪更加深入人心。深入打造“儒雅少年”评选、“小橘灯”志愿服务行动、“雏鹰争章”、行知互动剧场、文明有礼“微行动”、“快乐礼仪”教育等活动品牌,切实增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把教育活动引向纵深。在全市广泛开展具有南京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强化未成年人礼仪礼节意识的培养。江宁实小将“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素养主题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做法,东山外国语学校将礼仪培养分为明礼、达礼、践礼三阶段的模式等,均在社会和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