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制造开启百年强国梦

19.02.2016  00:54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 明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反映出对于历史使命责任的担当。

  制造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李北光指出,自人类社会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国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工业界、产业界之所以反应强烈,是因为它充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诉求、一种心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必须要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举起了民族独立富强的旗帜。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工业立国,着力解决富强问题,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于1978年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又从1978年到2010年,再一次经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更大的进步。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1.9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工业站上了历史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从历史脉络延伸,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期,制造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还需要制造业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所以坚持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决心不能动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要顶住下行压力,度过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业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

  所以中央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就是要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李北光指出,新一届政府执政三年来,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努力。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实施围绕着科技创新的全面制度创新,只有全面创新、制度创新才能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经济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中国制造业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实现创新发展,突出创新驱动,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制造业的转型决定了我国经济的转型。从“九五”时期到现在,我国一直在推动经济转型,但是从“十二五”情况来看,包括中央对于“十三五”建议中,再一次提到了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对此中央提出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由大转强,推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深刻内涵,也是《中国制造2025》引起各方面关注的一个原因。

  李北光指出,2010年在成为第一制造大国以后,我国开始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不高、资源约束强化、人才更显不足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障碍就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东亚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跨过了人均4000美元的界限以后,大都没有跨越10000美元,进入了经济收入陷阱。其中只有少数国家,像韩国实现了10000美元以上,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包括管理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主要在价值链的中端、低端,利用自己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或者是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加工和组装。

  实际上我国也有这种路径依赖的现象。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一直处于跟随、在追赶阶段,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但高端供给不足,中低端过剩。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它表现的是结构性模式、中低端模式,中低端过剩所产生的问题就是低价竞争,最后压缩利润空间,利润空间压缩以后,创新投入能力大大削弱,这样有可能进入下一个死循环,因为创新能力弱,产业技术结构处于最低端,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形成路径依赖以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结果。

  李北光指出,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的建议,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央如此重视创新,是要通过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和全面的制度创新,摆脱路径依赖,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创新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大计

  李北光认为,把创新摆在一个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内容,意味着党中央、国务院把创新问题已经放在了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高度。

  制造业转型能否成功决定了经济转型的成败,这是中央提出《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制造业如果实现了创新发展,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它将带动整个国家经济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内涵式,绿色、集约、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供给侧改革是我们需要着力抓好的工作任务和方向。供给侧改革的实质还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能靠科技创新。当然科技创新还要靠全面的制度创新,因为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经济已经从原来的以跟踪为主,转变为跟跑、领跑并行阶段,所以再通过跟踪的方式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依赖的方式,那就是不可持续的。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本质上是两化整合,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后,通过这种转变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降低成本。

  智能制造真正反映的是制造方式的变革。因为加上信息技术产生了协同制造,协同创新,使创新的力度大幅提升。智能制造的模式在消费领域通过批量化生产个性化的产品,通过机器来定制,以满足人类个性化的需求,这是未来很有力的竞争手段。

  智能制造模式是两化深度融合以后的一个制高点。两化融合后,看不出哪个是信息化,哪个是工业化,最后就是智能化。所以这也是发达国家推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再回归的一个根本原因。它将引领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通过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充分应用,提升各个行业,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的竞争能力,使中国经济迈向一个新里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要顶住下行压力,度过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业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