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早 代表委员畅谈一年收获与新年展望
2月5日,南京。立春之后阳光微露暖意涌动。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肩负着全省人民的重托,积极为建设“两聚一高”新江苏献计献策,会场内外涌动着春消息。
建立国际智库,
把创新之火燃得更旺
去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授顾晓松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今天我主持”的嘉宾曾接受记者的访谈,建议高校加大力度点燃青年学子的创新因子,今年他依然聚焦创新中的科技引擎,建议江苏实施院士协同创新工程,激发创新合力。
“我省院士高端人才资源丰富,院士协同创新载体基本完备。”顾晓松建议,实施院士融合创新研发计划,由我省院士牵头,与国内外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组建团队合作申请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聘请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内外院士到江苏高校,加强江苏高校“双一流”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他还建议,由我省院士领衔,国内外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深度参与,建立国际高端智库,搭建融合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介服务平台,促进高科技成果在我省重点园区和产业基地转化和产业化。
省人大代表、团省委书记王伟说,围绕“两聚一高”目标,全省共青团将创新创业作为主攻方向,415家“苏青C空间”为广大创业青年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整合青年创新创业基金已达2.6亿元。
返乡创业青年是互联网大潮中涌现的特殊群体,也体现了劳务输出高层次返流的特征,但返乡青年创业在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上还面临瓶颈。王伟建议有关部门联手,在政策扶持、创业载体建设、电商集群等方面推动返乡青年创业,为实现“两聚一高”贡献青春和智慧。
供给侧改革,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大会的讲话中说,推进“两聚一高”实践,不仅要有“转”的理性自觉,把江苏发展更好地转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轨道上来,更要有“干”的实际行动,以务实求实落实的作风和干劲,干出过硬成果,干出人民满意的业绩。省政协委员、宜兴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蒋东良对此有较深的体会,他说,聆听李强书记的讲话,十分振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企业要更加自觉地“转”、更加扎实地“干”。
制造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阵地,江苏制造业的主体是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蒋东良说,全省民营制造业产业规模大、贡献多,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营制造业面临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产能总量过剩的问题,支持鼓励民营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效应没有充分显现。他建议制定江苏省民营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鼓励和引导民营制造企业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共建共享,
全面小康不让一人掉队
省人大代表、邳州市委书记陈静5日下午报到,一到房间就开始整理建议。他说:“又是一年春来早,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聚一高’奋斗目标,为苏北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惜时惜机遇,特别想争分夺秒为苏北的发展、为江苏的发展再议再促。”陈静说,苏北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看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各群体利益诉求,以及社会治理和公共空间治理的新课题。全省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用好“民声通”平台,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公共空间和公共收益的守护者,妥善调处各方利益诉求,广泛凝聚强大合力。
省人大代表、张家港长江村党委书记、长江润发集团总裁郁霞秋说,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身心健康的关注更为突出,而农民的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很多贫困家庭都“因病致贫”,一场大病可能就会拖垮一个家庭,新的一年希望政府在医保投入方面有更大的“福利”。
文化引领,
摘掉“有色眼镜”实现发展公平
观念的歧视,正越来越成为看不见的“天花板”和“绊脚石”,代表委员呼吁,社会建立新的公平机制,让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公平机会。
省妇联主席缪志红代表心系半边天的权益和发展。她说,作为科教人才强省,江苏在校女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然而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价值冲突、心理困惑和学习生活压力,往往在工作和婚后就产生心理惰性,缺乏进一步努力的精神动力。
缪志红建议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建立起引导女大学生思想的工作机制和载体,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实习锻炼、就业创业帮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婚恋观引导,提高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以制度防范和消除性别歧视以及女性晋升发展的“天花板”现象,调动女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发展动力,促使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涛,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自闭症儿童就学状况”的调研。他建议,江苏应建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制度”,并在更多学校配备有特殊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进一步完善自闭症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情况评估机制,切实推动自闭症儿童融入正常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