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广接地气 从细微处入手破解民生难题

15.03.2015  12:12

  两会观察

  新华报业网讯 农村环境保洁、城市道路出行、留守儿童成长……代表们的建言献策,既有关注到大政方针的宏观构想,更有广接地气、惠及民生的“”建议。从细微处入手,也许抓住了关键,正是解决一些民生难题的可行路径。

  拿出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但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村庄环境整治进展不均衡,区域之间差距较大,环境整治回潮现象时有发生。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毕于瑞代表介绍,铜山区创新实施了“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的村庄环境保洁机制,经过3年多的实践,在苏北率先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城乡保洁全覆盖,省里对铜山模式进行了介绍推广。

  铜山模式是如何运作的?毕于瑞告诉记者,在资金投入方面,区财政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一元钱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村里,专款专用,保证“有人扫”;镇财政配套一元钱,用于建设垃圾转运设施,保证“有人运”;在群众看到保洁效果、认可支持的情况下,动员村民缴纳一元钱,达到了每人每月“三元钱”。在长效管理方面,村里招聘保洁员或者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村庄保洁承包给保洁公司或村民个人,进行保洁和垃圾收集,村里负责监督检查;镇里对农村生活垃圾统收统运,集中到区进行处理;区里在全区18个镇建立了5座区域性垃圾中转站,每月对各镇的垃圾处理量进行监测考核。铜山的实践证明,仅仅用“一元钱”,就撬动了“三元钱”的多方投入,建立了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毕于瑞建议国家住建部牵头,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保洁开展专题调研,推广铜山的农村保洁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启动起来。同时,建议中央财政按农村人口一人一月一元钱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村,推动在农村逐步建立起长效保洁机制。

  完善一条道:让出行更便捷

  交通拥堵,是许多城市的“顽症”之一。台盟南京市委主委、南大教授胡有清委员提出,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地区逐步开始提倡公交优先、鼓励慢行、限制小车发展等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因此,他提出关于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

  “慢行系统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更为方便、快捷而又环保的交通系统。其中,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既有助于降低机动车带来的环境污染、道路拥堵等问题,也将有助于把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胡有清建议,加快制定系统的慢行交通发展规划,其中应包括自行车道网络系统规划、公共自行车布局规划、步行系统规划以及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的衔接规划。在公交点、居住点、公共建筑点、休闲旅游点、大专院校点等人群密度大、短途出行需求多的地区,设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大力提倡短距离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换,形成由系统控制中心、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信息发布系统等组成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构架。

  此外,胡有清认为应改善慢行道路出行状况。将步行和非机动车行驶纳入道路交通整体设计中,提出道路断面、建筑后退、路边停车等设计指引,平衡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利益,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要因地制宜,设置宽度适当的人行道和协调的人行过街设施,在横道较长、不能实现一次过街的主干道,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

  保障一项权:弥补留守儿童监护缺失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关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长,回家和孩子联系频率低;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比例高,情感需求难以满足,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引导缺失,留守儿童价值观易发生偏离。”他认为,亲子长时间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和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各种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

  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缺乏硬性规定。朱永新认为,国家立法机关应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协调,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制定补充性规定或司法解释,保障亲子团聚权。比如规定外出父母尽可能携带子女,或者其中一方应该尽可能留在子女身边;父母应当关心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未成年子女,每年至少和子女团聚一定时间,并以各种方式和子女加强日常联系等,严重忽视应等同于虐待罪进行惩罚等。

  相关配套措施也应健全。朱永新建议,修订《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等制度,明确提出亲子团聚权,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此外,对携带子女外出的农民工父母或一方留在子女身边的农民工夫妻,进行适当财政补贴,对父母一方陪伴子女的优先就地安排另一方就业等措施,确保夫妇有一方与儿童共同生活,从制度上尽可能根治留守儿童的问题。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任松筠

原标题: 从细微处入手破解民生难题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