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上会记】朱善萍:爱心育人 如沐春风

11.03.2016  11:31

  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学博士,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教授级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使者。曾获“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京市十佳教师”等称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关注的话题一直和孩子有关。履职14年,我的第一个体会是眼界从狭窄走向宽广,从微观走向宏观,看问题也从幼稚走向成熟。

  最初的建议和议案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职业敏感和经验,比如第一年上会,我建议增加高校保送生和自主招生比例,当时觉得这个政策对学校选拔特色化人才、对中学生个性化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做了几年代表后,我的视野从学校的教育走向全国的基础教育,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更加合理科学,更具广泛性,更有远见。比如今年,我们学校开创了“STEM+”课程,我注意到美国现在很强调“STEM+”课程教育,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

  我建议国内在高中阶段就强化“STEM+”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与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中国制造2025”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我常想,如果中国的人才数量翻一番、翻两番,那中国会是什么样?

  第二个体会最深的就是我对人大代表的理解。在我刚当选代表的时候,曾有人说中国的人大代表是“橡皮图章”,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一个荣誉,但是这么多年做下来,我感觉人大代表不是“橡皮图章”,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全国13多亿人口,一共才2900多名代表,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像我们江苏基础教育界代表只有3个人,我们承载着这个领域老师、学生们的心声,家长们的希望。所以代表们一点不敢懈怠,必须实实在在做事,让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走得更好、孩子们发展得更好。

  这些年上会,我的议案从来没有空缺过,每年至少1个,最多的一年提了7个,每一个都起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调研、成稿。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因为我作为一个母亲、一个老师,我有责任从本心出发去关爱他们,所以我建议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至于我个人,能做一点做一点,比如我会去贫困地区免费上公开课,做一些讲座。

  第三个深切体会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人大做了很多事情。我是三届老代表,又因为有寒暑假,有很多机会参与调研,所以我发现很多代表都很专业、很努力,工作做得非常扎实。2013年9月,我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山西开展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4天时间跑了9所学校,形成了厚厚一摞的调研报告,我真切感受到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而且工作做到了实处。

  另外,我的第四个体会是,中国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人大本身也是一所“大学”。我很幸运,在这里学到了许多法律条文和法规知识,锻炼了参政议政能力,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大代表,有机会聆听他们颇具远见卓识的建议。我衷心希望能够继续在这所“大学”中继续学习,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原标题:

编辑: 邓晓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