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读一读"龙袍田"这出反转剧

28.03.2016  10:13

  这几天,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的田间艺术“龙袍画”引发了网友的极大兴趣。这幅长194米、宽152米、占地108亩的“龙袍”,以油菜、麦苗和苗木为笔墨,以大地为画板,构思巧妙,色泽亮丽,栩栩如生,甫一面世即获得网友赞叹,转发量很高。

  遗憾的是,没过多久,点赞剧情就反转:有网友指出,“龙袍”中的深色“龙纹”是用百草枯把麦苗弄死后形成的,“毁麦作画”有浪费之嫌。随后,网上就出现“造孽”“瞎折腾”等声音。面对网友发难,组织方先是声称“只是为了清理出通道方便人们观看”,接着承认枯黄的是“龙纹”位置,但“绝大部分是杂草,不是麦苗”,等到专家发声指认,又不得不改口称“大部分是麦苗”,前言不搭后语将应对之狼狈暴露无疑。

  一件好事转眼间受到质疑,这又让人想起去年10月扬州申报“世界最大份炒饭”吉尼斯纪录,却“因浪费粮食违反规则,挑战无效”这件事。应该说,不管是“农田作画”,还是“炒饭申报纪录”,出发点都是好的,是有利于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如果光算经济账,即便毁麦、倒饭,也是合算的买卖,因为那点麦子和炒饭,即便不毁坏、不倒掉,所能实现的价值也有限,但是,通过把它做成“龙袍”,通过申报吉尼斯纪录,它们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催生了“观光经济”,实现了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价值,就像一片柿子林,柿子熟了就采,卖得的钱可能远不如让它们在树上挂到烂掉以吸引人来看挣的钱那么多一样,经济上并没有什么不对。从这个角度来说,舆论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和声音,多些宽容和鼓励,对于想做事的人在做事过程中出现的瑕疵过多地批评,并不利于全社会形成“想干事”“能干事”的风气。

  但作为活动的组办方,显然也有需要反思之处。搞“农田作画”“炒饭申报纪录”,都是提高地方知名度的好事,但好事也要好好办,不能背离公序良俗,不能宣扬错误的价值观。把麦苗弄黄、将炒饭喂猪、让柿子烂掉,背离了中华民族节俭节约不浪费的传统美德,因而经济上再合算人们也难以接受,设若弄黄的是杂草,炒饭送给孤寡老人,柿子快要掉的时候就采下来送人,则两全其美,好上加好。一个做事的人,不仅要“想干事”“敢干事”,还要“会干事”“干好事”,要考虑到各种细节,把好事办好。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农田作画”,还是“炒饭申报纪录”,当舆论出现质疑声音时,有关组织方因为态度的不端正以及应对技巧的缺失,原本几句话就可以化解的舆论危机往往被瞬间激化,甚至产生“次生灾害”,折射出有关方面在舆论应对上全无章法,媒介素养严重不足。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学会如何应对舆论,恐怕是有关方面应该从“龙袍田”里看到的更重要的一幅图景。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