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滴行动到一生追求

23.06.2015  10:52

  海安绿色教育社志愿者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陈学宾,江苏省海安教师进修学校一名退休教师。早在1998年就发起创建了绿色教育社,成立了海安县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

  从保护一只鸟,到净化一片水,再到栽植一片“申奥林”;从当年的86人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人;从当年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学生社团变成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会员单位。绿色教育社壮大了,它的组织发起人却乌发染上白霜。

  1998年夏天,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师生在为抗洪救灾一线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援的同时,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为长江做些什么?

  于是,就在这一年的11月8日,这个学校的一批环保志愿者发起成立了苏中地区第一个环保志愿组织——海安绿色教育社。

  绿色教育社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呼唤生态文明。组织成立伊始,他们就制定了“公民生态文明行为25条”,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在社会上进行大力宣传,呼吁市民与绿色教育社一起实践生态文明。

   从“减卡救树”开始,掀起环保风潮

  绿色教育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减卡救树”。

  针对学生中互赠贺卡的风气,1998年12月,绿色教育社在《南通教育报》发表了致全市同学的公开信——给好友一份绿色的问候。信中说: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乱砍滥伐森林。为了保护森林,我们绿色教育社的全体社员呼吁大家改变社交方式,不送贺年卡,把省下来的钱捐赠给林业部门,用于营造生态林,为美化祖国、绿化家园做贡献。

  在绿色教育社的大力推动下,全市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了“减卡救树”的环保风潮。

  爱大自然与爱他人是相通的。如果说生态文明教育关注的是对大自然的爱护,那么倡导和呼唤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对人的关爱。

  绿色教育社引入和谐教育、慈善教育理念,将关爱大自然延伸到对他人的关爱。领导关爱师生,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在被教育和感化中学会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

  2007年,绿色教育社为救助两位特困同学,组织了“绿色慈善公益 春暖2007——春联义写义卖劝募”活动。海安县10多位书画家和上百名环保志愿者参加了活动,共募集善款800多元,善款虽然不多,但饱含着环保志愿者们的一片爱心。

  2009年,绿色教育社又开展了救助海安县胡集中学重病学生的绿色劝募活动,共募集救助金6000多元,这些钱款多数是各单位卖废品所得,体现了志愿者们的绿色慈善理念。

   以5R为生活方式,倡导生态文明

  绿色教育社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示范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你丢我捡”、“认养绿地”、“义务植树”、“观鸟护鸟”、“扩建鸟林”、“倡导吃素”、“绿色拜年”、“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

  他们调查家乡的河道、居民小区和工厂,了解环境污染情况。

  为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他们在校园内组织人员创办绿色教育专刊,举办环保手抄报展览,教唱世界环保歌曲《时间已到来》。

  此外,他们还组织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环保知识竞赛”和“中国青年绿色行动宣言”签名活动,同时,组织人员参与生态旅游,发起“保护母亲河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注重自身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倡导以5R为时尚的生活方式:节制消费(Reduction)、替代消费(Reevaluation)、循环利用(Recycle)、重复使用(Reuse)、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Rescue)。

  如今,海安绿色教育社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16年来,绿色教育社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环保志愿者。

  随着知识的增长,年轻的社员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为之而奋斗。“绿色教育活动使我真正懂得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水灾、雾霾,无不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这一桩桩事件,使我震憾,令我担扰。”为了一个美丽的中国,为了绿色的明天,社员陈辉坚定了推动青少年绿色行动的信念。

  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深深地植入他们的思想中,在全县播下了绿色种子,并且已经发芽、生根。

  在他们的影响和推动下,绿色学校、环保社团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已经毕业的首批绿色教育社成员仍在继续参与绿色教育社的活动。

  绿色教育社的发起者之一,角斜小学教师许百惠,2000年刚刚毕业工作的她从第一个月工资里取出钱来寄到绿色教育社,并表示将持续支持参与社内活动。而社员陈小燕、王小东等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着海安民间环保事业的广泛开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中发挥着先锋作用。

  (徐泽余   赵庭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