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与“精神雾霾”

29.02.2016  11:35

      国人从众心理十分严重,不论好事与坏事,都喜欢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在社会现状中不难发现,从在医院出生到进幼儿园、上学读书,从毕业找工作到调职升迁,从看病住院到退休养老,不少人在面对这些人生重要“关口”时,都有从众心理,喜欢攀比,他们一方面对诚信缺失、行业腐败等社会现象反感指责,另一方面却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存在“不送礼可能吃亏”、“花钱保平安”等心理,纵容自己参与其中,甚至乐此不疲。

      正是因为众多这类对社会腐败行为痛恨,对自身腐败行为宽容的矛盾心理不断恶性循环,同时不少善于“搞关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占到了便宜,被人们羡称为“有本事”、“有门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紧随其后,学习效仿,人们道德日渐滑坡,思想“缺钙”导致“精神雾霾”越来越重。

      天空中的“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雾霾是因为汽车排放尾气,工厂排放废气等因素所形成的。而“精神雾霾”的形成则是思想病变的一个重要表现。当物欲横流冲击着人心,糖衣炮弹麻醉着味蕾,曾经坚持的信仰蒙了灰尘,面对考验时的态度打了折扣,精神上的“雾霾”也就逐渐形成了。

      “精神雾霾”的形成,导致腐败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的一系列畸形、扭曲、反主流的判断与认知。这种“精神雾霾”奉行各种潜规则,对掌权者享有特权或特殊待遇抱以默认甚至纵容的态度。无论在哪个时代、哪种制度下,“精神雾霾”都是浊乱世风、伤人心肺的病毒,危害不容忽视。在“精神雾霾”的侵染下,不少人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关系、走路子来“摆平”,而一些握有权力的人则利用法制漏洞,进行权力寻租和勾兑。事实上,这种变了味的“礼尚往来”无异于互相喂毒,害人害己。

      “精神雾霾”和天空中的雾霾一样,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空中的雾霾还能自行散去,可精神雾霾一旦流行开来,就会败坏社会风气,扩大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曾经有一篇报道披露,某“大老虎”落马后,备受其老家村民指责的是“几乎没有给家乡争取过什么”,也就是说家乡没有沾到光;有的贪官家里被查抄出不少高档白酒,围观群众半开玩笑地说可惜了这些好酒,不如分给大家,也许百姓还能念他点好。仔细想想,围观者不经意的闲言碎语中,其实隐藏着一种很可怕的腐败情结:不是对腐败行为本身有多痛恨,而是对别人拥有腐败机会和能力的嫉妒,是没有分到一杯羹的不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神雾霾”对社会观念的负面影响。

      由于从众心理而导致精神雾霾越来越严重,在“精神雾霾”的持续浸染下,人们对于腐败的道德羞耻感会大大降低,一时的心理冲动会逐渐演变为一种习惯,甚至演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从而助长“苍蝇式”腐败滋生。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会给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殊不知,精神上的“雾霾”如不及时驱除,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使心灵压抑灰暗,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浑浑噩噩,其危害程度比雾霾天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思想贫弱,精神缺钙。失去了理想信念,就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丢失了主导价值,就会失去行为准则,冲破道德底线。因此,驱散“精神雾霾”的根本方法,就是坚持补好理想信念这个精神之“”。消除“精神雾霾”,就要树立良好的社风、民风,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和“从善如流”的社会氛围。若是社会上人人都能从善如流,“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这个社会的天空将碧蓝如洗,若是思想贫弱、人云亦云,那么社会坏境将是一个灰朦朦的雾霾世界。

      因此,从众心理不仅与思想道德觉悟有关,也与社会环境有关,更与党风、政风有关。民风是透视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所以,消除“精神雾霾”,必须首先正党风、政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以正行风带民风,努力实现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连云港市粮食局苏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