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两会今日开幕 骑车、步行、坐公交成报到新风尚

16.01.2016  07:53

  今年车改了,南京两会来报到的政协委员都是怎么来的?

  有委员走了8000步花了40分钟 有委员电动车爆胎赶得满头大汗

  1月15日中午,在钟山宾馆,南京市政协委员们陆续报到,并接受记者采访。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邵丹摄

  1月15日下午2点多钟,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委员报到现场,市文联秘书长、著名书画家杨康乐穿着一身厚实的棉衣从门外疾步走进来,外面冷风直吹,杨康乐脸上却密密麻麻布满汗珠。一见到会议工作人员,她连声道:“对不起,我骑电动车到逸仙桥时,没想到车爆胎了,来得有点晚了。”“不晚,您这儿刷卡签个到。”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杨康乐刷过委员证,领到一个薄薄的材料包,里面主要是第一次全体会议座位表和反映政协工作的几本书。

  半个月前,随着南京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启动,大部分机关公车全部封存,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出行方式出现了大变化,步行的、坐地铁公交的、骑车的委员更多了。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石小磊

  新风尚

  怎么来的?骑车、步行、坐公交

  会议报到现场,记者发现委员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穿得厚实。往年的两会,许多党政机关的委员都是坐公车来上会,从室内到室内,外套少穿点也不打紧。但今年不同了,随着省市公车改革的推进,许多机关单位的委员都改变了出行方式,或步行,或骑车,或坐公交地铁,连非党政机关的委员们也有不少选择了“以步当车”。南京市政协负责会务的工作人员感叹:“你看,往年报到,大厅门前这一片全是车,今年车少多了。

  南京市文联秘书长杨康乐是骑电动车来的,不过路上出了个意外,“本来准备1点半报到,没想到骑到逸仙桥时电动车爆胎了。主干道又没有修车铺,我推着车一路上问人,推了一身汗。后来在距解放路路口10米左右找到一个修车铺。报到完了我现在去拿车。”杨康乐说,过去8年上会,她都是坐公车来的。今年车改了,就改骑车了。“车少了空气也好一些,现在公交地铁也发达,自己骑车也有利于身体健康,我觉得党政干部不坐公车出行更接地气。”虽然走了一身汗,杨康乐却很快乐,这次她带来的提案同样“接地气”,主要关注老龄化社会下对老人精神生活的关爱等方面。省台联副会长蔡宪莎是坐52路公交车从大方巷来会场报到的,路上花了半个多小时。正是午后,路上也不堵,她觉得还挺方便的。

  还有不少委员早已将绿色出行融入了平时的生活。鼓楼医院骨科主任林华从医院一路走到了会场,“我看了下,走了8000步,花了40多分钟。”林华说平时他就坚持每天步行,每天都走1万步。林华一路走来,也看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比如行人闯红灯等,他说今年会提相关的提案,一是关于公交车上老人抢座频发的问题,二是关于公交专用道管理,另外还有医保惠民等。

  新时尚

  “加我微信提案传给你

  自从本届政协采用新媒体手段,人手一部PAD用于获取文件、提交提案后,上会带电脑、带PAD已经成为委员们的工作常态。今年,老委员们手中的白色PAD是第四年上会了,不少人已然习惯了用电子阅读。昨天采访现场,当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出现在视线中时,媒体记者们一拥而上,吴先斌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后便拿出手机,“你们都有微信吧,你们加我微信,我把提案传给你们。”立即,记者们都掏出手机开始加微信,过了没多久,吴先斌三份提案就传到了记者手机上。

  不但委员们无纸化办公,今年大会新闻组同样“无纸化”。记者们还像往年一样,习惯到宣传组问一句:“有材料吗?”答复是,一页纸都没有,今年相关材料全部通过QQ群分享给所有媒体。

原标题: 今年车改了,南京两会来报到的政协委员都是怎么来的?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