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食与清明相逢 民俗相似也有别

04.04.2015  13:46

龙虎网讯 明天就是“雨纷纷”的清明节了,众所周知,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或踏青郊游。但是你知道吗?今天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哦,而且这个节日的历史甚至比清明节还要来得长久,这就是寒食节。都说“中国节必有民俗”,那么寒食节的民俗是什么?它跟清明节又有什么联系跟区别?

寒食节原是为了纪念“割肉救主”的忠臣

据了解,寒食节,又名“冷节”、“禁烟节”、“禁火节”等,在每年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它的发源地在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告诉记者,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列国,途中饥饿但无奈找不到食物,他的随从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供公子充饥。多年后重耳复国重赏功臣,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无意讨赏,同母亲归隐于绵山之中。晋文公羞愧之极亲自前往绵山要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不愿谋求利禄,文公便点火烧山想逼他出来,最后竟发现介子推和母亲一同抱树而死。文公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这一日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后来逐渐演变为寒食这一节日。

相较于寒食节的“生冷”,清明节大家就了解得多了,但其实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说法也有好几种。一说清明是一种节气,《历书》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节起源于唐代官员的休沐制度,休沐也就是古人的休假,这一天公职人员可以回家休息,洗头洗澡。到了唐代,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的休沐日,《大唐六典》中记载的“假宁之节”中就明确提到了“清明”这一节令,“到了唐肃宗时,更将寒食节、清明节连在一起放假七日。

陈济民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则是把清明节和寒食节的由来进行了“捆绑解说”,“介子推抱树烧死于绵山,晋文公将这一日定为寒食后,第二年他率众臣再次来到绵山祭拜介子推。晋文公发现介子推抱着烧死的那株老柳树死而复生,再吐新芽了,他便为老柳树起名为‘清明柳’,并下令把寒食节的后一日定为清明节。

很多地方已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放在一起过

时光荏苒,民俗变迁,很多地方逐渐把寒食节和清明节算做一个节日,合在一起过。

说到寒食节的民俗,首先肯定跟“寒食”脱不了关系,“这一天,家家户户不得生火,要吃冷食,像馓子、汤、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等。其中汤是小贩一边吹箫一边间或叫卖的,很有意思,馓子是用热水泡来吃的,这些寒食节的冷食统称为‘寒具’。”老南京张叔宁也支持了陈济民的说法:“我小时候寒食节确有家里不生火,吃冷饭的习俗。”既然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柳枝又代表着介子推所环抱而死的那株老柳树,古时人们会把柳枝插于坟前、门上、屋檐、灶间等处,也有在头上或衣带上佩戴柳枝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而提到清明节的风俗,扫墓一定是首要的,清明节扫墓有个讲究,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扫,但旧坟就无所谓了。

青团源于冷食习俗,会自制的人家越来越少

好比汤圆之于元宵节,月饼之于中秋节,青团自然成了清明节的“代言人”。据了解,青团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清明节、寒食节的常见点心,具体做法是将艾草、苎麻叶、鼠曲草等野菜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之中和成面团,再加入豆沙馅,最终做成的是绿色的团子,但这种团子的绿色并不很鲜艳,而是呈泛灰的绿色。“有一种泥胡菜做出的颜色是碧绿的,但是现在用的已经不多了。把做好的青团上火蒸熟,再放凉就做好了。

陈济民告诉记者,其实关于青团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有一年清明节,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的样子,与自己一起耕地,躲过了清兵的追捕。清兵没有抓到李秀成,就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的人都要接受盘查,严防有人给李秀成送食物。农民回家时看到路边的艾草,就采了些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中,做成团子。然后把青色的团子放在青草里,以骗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有了力气。天黑后,他绕过清兵的哨卡回到了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在太平军中推广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现在已经越来越难找到会自制青团的人家了。”陈济民说。袁好记者黄欢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刘佳佳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