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家央企投下200亿元大项目 赢得央企"芳心"的滨海之道

04.04.2015  10:42
近10家央企投下200亿元大项目 赢得央企"芳心"的滨海之道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新华报业网讯 波光粼粼的滨海港,水天一色。沿岸40平方公里的港区,塔吊林立,人机鼎沸,打破了港湾宁静。

  “咚、咚”,20台打桩机吼叫着撞锤地面,激起尘土飞扬。“往地下50米深处打,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建储配煤中心。4个月后,将矗起6个23层楼高的储煤球形舱。”滨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成松大声告诉记者,每个高68米、直径120米的球形舱,能储煤20万吨。今明两年要建成18个舱,累计储煤360万吨,而这,仅占一期工程、年储煤2000万吨规模的18%。

  “明年上二期,年储煤规模将达5000万吨,实现省委主要领导称誉的‘江苏海上煤矿’目标。”滨海县委副书记刘永轩说,我们不仅同中电投合建煤港及华东煤炭集散中心,还合力拉长港口产业链,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效。这不,中电投协鑫火电项目,已取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即将开工。

  上燃煤发电厂?听出记者语气中的质疑,刘永轩笑着说,生态开发是我们生命线。放心!这可不是普通燃煤发电机组,而是生态环保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不仅煤耗低,而且烟气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和优于燃气轮机的排放限值。而且等煤量替代,中电投还将淘汰相应规模小火电机组,从而不增加新能耗和污染物。

  这几年,前来投资滨海港及港产的央企越来越多。去年,中信国安集团只短短78天内,就敲定投建年产140万吨甲醇制新能源项目——用煤提炼生产清洁能源和环保新材料,延伸港口储煤产业链。

  “说到煤,不能不说油。”王成松手指前方施工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LNG液化气码头说,项目包含10万吨LNG码头、陆上储罐区和输气管网,一期建成年储液化气300万吨,二期达600万吨,是我省未来大型“海上气田”。

  如同会战工地的滨海港区,中电投、中海油、中信国安、中交一航院等近10家央企,已投下200亿元抢滩大项目。昔日盐碱荒滩,成为江苏沿海央企最集中、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央企扎堆集聚的“滨海现象”引人关注和深思:滨海吸引央企有何绝招?这种优势叠加产生的“混合开发”模式,还能复制嫁接?

  “精准和创新服务央企,才能融合发展。”县委书记李逸浩认为,必须将创新驱动作为开放发展新常态,通过创新合作方式,赢得沿海开发新机遇;通过创新转型方式,赢得洼地崛起新动力。否则,即便有再多优质海洋、港口资源,也赢不了央企“芳心”。

  滨海用足“省创新型试点县”政策,着眼沿海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从合作建码头起步,短短几年,实现了港口―港口产业―产业集群―港口、港产、港城联动的“三级跳”;实现了与央企从点对点招商、到资本融合共生的华丽转身。特别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如与中交一航院的股份合作开发,在国内具有示范先导意义。

  应该说,滨海与央企全方位合作模式,是全省沿海开发创新实践的成果,也是全省不断提升沿海产业层次和开放开发水平的缩影——120万滨海人不会忘记,连续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拜访央企总部,推动投资滨海项目落地;仅去年以来,省及盐城市主要领导先后14次赴港口现场会办,排忧解难……

  借力央企,滨海注重长线投资合作,加快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生态转型。全县传统产业“”央企、做配套、搞延伸,以央企投资目标为方向,上技改、调结构、转方式,借梯登高,智慧发展。

  创新总有回报。前不久,来自省发改委的投资统计,更坚定了滨海人依托央企“以港兴工、以工强县”的路径自信:今年,全县有8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其中牵头项目2个,总投资411.2亿元,占盐城市37.9%;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占盐城市11.7%。这些带有央企“基因”重特大项目的落地,撬动了“板块崛起”,为滨海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持续动力。

  循着创新合作之路,滨海向“亿吨大港”“千亿经济板块”和全面小康目标,踏浪迈进,矢志不渝。

  本报通讯员张孝荣李章全沈平 本报记者林培杨树立卞小燕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