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太湖寻幽处 共赏明月湾

12.12.2014  19:16
 

(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有生命的古民居⑧)

 

石板古街。

 

码头余晖。

 

湖边人家。

 

千年古樟。

 

本报记者 罗彦

想寻个幽静地方静思赏月,在太湖的一个岛上找了个地儿。岛唤西山岛,村叫明月湾。

步入村口,一棵大香樟默默伫立。远望,树冠如盖,留影绰绰。近看,树身一半为枯木,一半是新枝,枯木沧桑斑驳,新枝郁郁葱葱,挂牌标示寿已千载。

每个古村的名字,似乎都大有来历。有说,明月湾村南濒太湖,背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钩明月,故称明月湾。另据《苏州府志》记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相传,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西施远眺明月,想起南方的家人,泪落河中,化作一条条太湖银鱼。

顺着小河往深处走,水渐渐隐去,路变得深窄,两旁高院民宅让出一条只容三四人并肩而过的石板古街。街长千余米,早为乾隆年间铺就。穿行其间,古老的覆水砖与院墙彼此相望,青、白、灰、黑,高低错落。几处开放的古宅里,石头做的门当、高高的户对、赭褐色的木楼、精致的雕窗……转述着千年间此地的盛衰变迁。而那些尚未开放的古宅,用青瓦灰墙、木门铁锁,将更多悠远故事悄藏身后。

姑苏城内外,小桥流水式的古村有许多,相比之下,此村曲径通幽、干净整洁,尤显娴静淳朴,让长处喧嚣城市的现代人,在历史与自然的赓续延绵中领悟到另一种温润的气息。难怪白居易、皮日休、黄庭坚等唐宋文人纷纷留诗赞美,也难怪南宋求和之后,许多抗金名士、贵族后裔隐居此村,耕读于山林湖畔。

明月湾今仍居住有100多户400余村民。村里,说着低低吴语的老妪在空旷些的地方摆着篮子,盛着鲜果,供游人选择:粉红的菱角,青黄的橘子,乳白的银杏果……抬头看看,房前屋后,各色树上正挂着累累秋实,好一番丰腴景致。而在路过低密果树丛,穿过一个桥洞,突然进入一个古渡码头时,一切顿时开朗——浩瀚太湖一览无余,阴郁之气一吐为尽。

古时,不管是外来的隐士贵族还是远行的商贾秀才,都要通过船只前往这个古村,码头处最为热闹;如今,明月湾村通往外界主要依靠桥梁和汽车,只留下孤独的码头回忆着那时的繁华。不过,夜晚的码头却别有一番意味。带着家人,坐在栈桥上远眺太湖,皎洁月色泛起粼粼波光——仿佛时间都停滞了,一片寂静中,分不清是我在赏月,还是月在赏我。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皮日休眼中的幽境,似穿越千年而来。

怎么去:从苏州绕城高速行至西山出口,经孙武路、环太湖路、太湖大桥至西山岛明月湾

吃什么: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品碧螺春茶

玩什么:参观黄氏宗祠、礼和堂等20余处明清建筑,太湖赏月,游石公山

2014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