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练抢手经营人才难聘 体育产业亟待突破人才瓶颈

23.03.2015  13:43

  无锡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体育馆——天华体育馆,日前正式营业。令经营者着急的是,正常运转至少需10名教练,但目前只招聘到5位。

  记者在江阴华士镇陆桥村的天华生态园,看到了天华体育馆。天华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文庆介绍,天华体育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室内室外游泳池、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瑜伽室等。天华生态园原来有一处健身会所,正常运转需要5个教练,但教练一直不好招,现在只有2名。

  健身教练正成为一个热门职业,私人教练月收入上万元并不少见。省体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我省最大的体育人才培训机构。该中心主任张宜龙介绍,自2008年成立到现在,获得执业资格的体育人才有2万多人,其中多数是游泳和健身教练。“中心与省内十几所高校有合作,吸引体育专业学生参加执业资格鉴定考试,获得通过的学生供不应求,就业最好的是健身和游泳教练。”张宜龙说,教练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省建立50多个培训基地,开展11个项目的执业资格鉴定培训和考试,仍无法满足需求。

  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体育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体育产业人才的支撑。

  教练难得,体育场馆经营人才同样稀缺。

  体育场馆运营需要具备策划、组织、管理等能力以及熟知赛事等活动的专门人才。缺乏体育场馆经营人才,是无锡天健体育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扩张的障碍。从2012年开始,天健体育运营公司开始托管无锡市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天健公司的成功,吸引了安徽芜湖、山东烟台、江西九江等地的中学前来考察,并请天健公司托管他们的体育场馆。天健公司总经理汪浩犹豫再三,还是谢绝了他们的邀约。

  “不是赚不了钱,托管模式也基本成熟了。”汪浩解释说:“人才培养跟不上。”从业30年的游泳教练王金龙,是汪浩倚重的经营干将。王金龙既是天健公司派驻天一中学体育场馆的馆长,又是“救火队员”,经常奔波于托管的各学校体育场馆之间。汪浩理想中的托管模式是连锁店,除了要有成熟的模式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人才库。王金龙就是汪浩理想中的职业体育场馆经理人,但这类人才很难招聘到,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一直是我国职业联赛俱乐部发展的瓶颈。目前,我省三大球6支队伍中5支建立了职业俱乐部,此外,乒乓球、羽毛球也成立了俱乐部征战联赛。但其中真正经营好、职业化程度高的俱乐部几乎没有。俱乐部的组建,往往只是挂个牌子,无论董事长、总经理都来自体育系统,甚至就是退役球员或教练员,并不熟悉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营,他们纯体育的经历也限制了俱乐部发展的视野。

  体育产业是新兴行业,发展体育产业,不能只将眼睛盯在体育系统内部。这个赛季发生在江苏男排身上的可喜变化,给职业俱乐部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不妨面向全社会寻找既懂体育更懂经营的人才。在三大球联赛中,男排联赛一直默默无闻,然而,自从去年11月更换冠名赞助商后,赞助商对江苏男排进行了全新包装,并通过微博、微信等招募球迷,传播球队新形象。尽管球队成绩不算突出,却令人耳目一新,关注度和粉丝迅速上升。这种包装、推广能力,正是目前职业体育俱乐部所缺乏的,体育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一定需要非常专业的体育知识,但必须深谙市场规律,具有市场头脑。

  常州体育产业公司在走出去的尝试中,也深切感受到培养和吸引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该公司正在尝试投建管一体化模式,他们投资2.5亿元分别在该市新北区和戚墅堰区兴建的2.5万平方米和3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于今年春节前投入运营。和其他多数体育产业公司管理层出自体育系统不同,常州体育产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伟明是建设专业背景。王伟明介绍,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模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体育场馆,从开始布点、设计、施工,再到市场开发和招商,都需要专门的设计、施工、经营管理人才,这靠体育系统内部是无法解决的。新建立的全民健身中心,王伟明预期收益能达到3%到4%,以后将达到6%以上。他憧憬着,投建管一体化模式成熟后,他的团队可以走出常州,做大体育产业。

  (本报记者 林华维)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