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鲁曼:始终把目光“钉”在乡村
去年对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来说,是繁忙的一年。无论有多少事务,她的目光,一直“钉”在乡村。
鲁曼是返乡大学生,她和丈夫共同创办的“军曼”公司位于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是一家专业从事火鸡生态养殖、加工、生产和销售的新型涉农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拥有1000亩养殖基地、100多名员工,火鸡出蛋量占全国近1/3,年销售额上亿元,成为当地的龙头涉农企业。
“返乡创业青年”,这样的标签一直跟随着鲁曼和丈夫十余年,也促使她不断思索三农问题。去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鲁曼,便将关注方向聚焦在“鼓励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积极融入乡村振兴计划”上,她所提建议的关键点,在于培育和留住“乡土人才”。
一个“留”字,饱含了她的期望,也正是现实的难点所在。
鲁曼认为,吸引“乡土人才”,最需要的依旧是“顶层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外,还应有“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乡土人才不仅仅限于“职业农民”,更需要专业人才回到农村,形成集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其实从中央到地方,为乡村引才留才,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有些还没有那么快落地生根,产生效果。”她告诉记者,这一年来较为可喜的是,看到一些院校办起了“乡村振兴研究院”。
不过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相当程度上,高校里涉农创业领域还是“空白”。鲁曼到一些农业院校调研发现,一方面,大部分学习农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学术派”“理论派”为主,只是教给学生农业技术,很少有产业整合的相关课程。而在商学院里,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管理案例,却很少有涉及农学的实践案例。
“‘引得进来’更要‘留得下来’。”鲁曼说,和城市相比,乡村的吸引力依旧不够,尽管很多乡村企业开出高薪,可与城市更完善的生活配套相比,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后者。对于返乡创业者,实际上比在城市创业更难,不仅缺少资源,还要承担外界相当大的压力。
那么,怎样提高乡村吸引力呢?
鲁曼认为,可以将各类资源引导到乡村中来。这需要政府、涉农企业和农村创业者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想办法适度授权,让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相应的探索。比如让涉农龙头企业牵头,探索形成众创机制,让在农村创业的人先进行初体验,“要对涉农创业者多一些宽容,他们返乡创业的情怀需要保护”。
今年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鲁曼的目光依旧留在乡村,她打算继续围绕乡村振兴以及精准扶贫提建议。
首要解决的,就是农产品滞销问题。春节前,鲁曼从朋友圈里看到一个视频,湖南湘西一名老农家里,上好的椪柑大量滞销。上个月,她自掏腰包专程飞到当地,利用自己在农业领域的人脉帮助老农找销路,光是帮老农一家就销掉4万公斤椪柑。
“这么好的农产品为什么找不到好销路?渠道不畅!”鲁曼感慨,在这样一座湘西小城里,有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人太少,消息和外界不对称,加之当地人没有考虑市场,种植没有规划,导致供大于求。
尽管江苏经济相对发达,但仍有一些地方的农产品会出现滞销。她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没有合理规划,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没有打通田间地头和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另一方面农村年轻人少,农业企业实力也普遍偏弱,没有能力帮助农户销售,“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形成产业”。
如何形成产业效应呢?鲁曼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对“农民企业家”的培养还有所缺失。很多形成规模的涉农企业只是做好了产品,而没有把终端打通,也就没有形成长久的生产力。即使有像“三只松鼠”这样的成功品牌,也只是解决了局部问题,无法解决更多、更大面积的问题。她认为,通过培育当地龙头农业企业,形成集聚效应,聚沙成塔,才能逐步让现代农业真正实现产业化。
本报记者付奇
本报实习生双爽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