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区建成274处应急避难场所 人均2平方米

06.01.2016  16:51

  中国江苏网1月6日讯 合理构建震时立体应急救援空间体系,为百姓安居消除后顾之忧,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环。5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获悉,近5年来,市区先后建成274处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超2平方米。

  2010年以来,市区先后完成滨江公园—园博园、古港花都、南山湖等3个中心避难场所的改造、建设任务;建成场地型固定避难场所9处、紧急避难场所69处;利用单建式地下空间建成193处建筑型避难场所,基本形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室内室外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立体应急救援空间体系。城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超过2平方米,可基本满足长期17.4万、中期57.6万、短期100万以上人口的避难需求。

  抗震防灾规划先行,我市相关编制工作起步早、实施快。2004年,作为住建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试点城市,我市启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成为全国首个实施国家《标准》的城市。截至2015年底,市及各县(市)均已完成《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修编工作。

  强化日常管理检查,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市区应急避难场所“建好、管好、更得用好”。2010年以来,市建设局、地震局和民防局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24次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我市在崇川区、港闸区、开发区的社区及学校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综合演练”72次,约4.6万人次参加演练。演练以地震应急处置为主线,包括应急避震、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消防灭火及防化、高空救援等内容,通过演练提高市民从容应对自然灾害的处置能力。(记者贲腾)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