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江苏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两代老年人”家庭越来越多

27.08.2015  01:53

      江苏省民政厅公布2014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情况

      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除去几个直辖市,其老龄化比例也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根据江苏省民政厅昨天上午公布的《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去年全省老年人口比2013年增加了84.44万人,老龄化比重增长0.92%,这也意味着江苏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近年来,江苏老龄人口还出现了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两代老年人家庭增多,以及区域差异严重等新变化,这也向全省老龄工作提出了多样的要求。江南时报记者吕晶晶

      特征 1

      人口加速老龄化

      江苏老年人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截至2014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79.2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57%,比全国约高5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1072.4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3.97%,比全国高3.87个百分点。”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介绍,撇开北京、上海等直辖市,江苏省的老龄化比例现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报告》则显示,全省老年人口中比重最大的是60到69岁的“年轻老人”,截至2014年年底达到875.06万人之多,约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55.35%。

      侯学元表示,江苏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近年来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2014年全省老年人口比2013年增加了84.44万人,老龄化比重增加0.92%,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可以看出江苏已经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同时,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到了300万人左右,约占老年人口的19%,针对该人群的专业养老服务仍存在很大缺口。

      特征  2

      区域差异明显

      苏北严重空巢南通“超前”20年

      江苏面临的另一个新变化,是老龄化区域和城乡差异更加显著。

      南通、苏州、无锡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24%,进入了“深度老龄化”。其中,南通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达26.52%,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7%,相当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侯学元坦言:“这也达到了20年以后的全国老龄化水平。”

      相比之下,苏北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要低于苏南,侯学元解释该差异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侯学元说:“从常住人口看,苏北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到苏南、到大城市去,虽然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相对苏南较低,但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很多村庄基本上都是老人,留守空巢老人甚至‘空巢村’现象比较严重。”

      特征  3

      老龄化程度深

      “两代老年人”家庭增多成趋势

      据统计,江苏共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41.8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31%,其中大多数是两代老年人家庭,低龄老人肩负着照顾高龄父母和第三代的重任。“江苏近年来两代老年人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可能父母亲80多岁甚至90岁了,儿女也是60多岁的老年人,有些除了赡养父母还要照顾孙子、孙女”,侯学元指出,这对江苏而言是新变化,但对一个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地区、国家和社会是必然的。

      他说,江苏的老龄化程度高、寿龄高,意味着一家“几代同堂”。城市进入深度老龄化或者加速老龄化之后,“两代老年人”家庭增多是必然趋势。尽管还没有掌握相关数据,民政部门今后会重点关注该现象。

      2周前在天津考察时,侯学元参观了一个老年社区,社区里建立的“居家养老1+1模式”给了他很大启发:“1+1是什么人?是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一般志愿者都是年轻大学生或白领,那里的志愿者虽然也有学生,但更多的却是年轻的老年人。”

      “居家养老1+1模式”下,60多岁的年轻老人会充当志愿者,为社区的失能、半失能、“三无”、空巢或独居的重点老人提供服务。侯学元认为,今后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年轻老年人的作用,通过成立协会等方式让老年人互助。

      特征  4

      老龄事业快速发展

      物质帮扶同时加强精神关爱

      截至去年年底,江苏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246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月90元,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4.8%和72%,无论从养老社保制度还是老年医保水平看,全省老龄事业都保持稳步快速发展。居家养老方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

      注重物质帮扶的同时,民政部门也将在精神关爱上拓展工作。以失独家庭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为例,侯学元说:“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民政会提供一些救助。我也听到他们更需要精神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精神关爱。”他表示,今后民政部门会更关注这一群体,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干预,让他们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