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农场“吃干榨尽”秸秆资源

05.12.2014  06:54

  “一颗稻谷”、“一块秸秆”、“一粒米”、”一度电”的价值和潜力有多大?丹阳华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路子,4年的跨越式发展,华晟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珠联璧合”,打造了一个“吃干榨尽”秸秆资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从而实现了零废弃、零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瓶颈】生物发电遭遇燃料成本居高不下

  厂区干净整洁,小桥流水,安静幽雅;生产技术先进,不产生污染排放……与普通的火力发电厂相比,位于丹阳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华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显得特别节能环保。

  “我们公司是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模式,利用循环流化床技术,以小麦、水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秸秆和其他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发电供热的新能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项目。”走在厂区大道上,华晟集团董事长王甲云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现在发的电通过升压站输送到长湾变电所并入国家电网,目前年发电量可达1.8亿度,年供电量1.6亿度,年可供热35万吨。王甲云介绍说,“据测算可年处理秸秆22万吨,相当于节约原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8万吨,减排烟尘5200吨。生产的副产品也不浪费,秸秆燃烧后的灰烬富含钾、磷等成分,可还田作为有机肥。

  在生物质发电行业中,原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这是影响电厂盈亏的关键所在。由于现阶段的秸秆收运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工,不仅效率低下,且随着劳动力、燃油等成本提高,支出成本不断增加,且秸秆收购价格不断攀升,由此造成生物质发电企业普遍经营亏损。

  那么华晟是如何实现年年盈利的呢?原来华晟公司通过集中管理、免费收割、创新技术等措施解决了秸秆收集难题。华晟现在发电机组一年运转十个半月,一年就要“吃掉”秸秆22万吨。为解决原料的收集、储存、运输等问题,公司2010年建厂之初,就购买了收割机,免费为农户收割农作物。这样,农户既可免除雇用劳力所需的每亩200元的花费,企业也免费得到了秸秆资源。随后,又购进田间秸秆打捆机及夹包机,继而加速了秸秆的收集效率。同时,公司还投资400余万元,布置了5个秸秆收购点,并为每个收购点配置了秸秆粉碎机和压缩机,对秸秆的收、储、运进行工业化的经营管理。

  专家告诉记者,由于秸秆的热值较低,因此要达到发电能量,通常要添加15%-20%的煤。但华晟再次技术创新,用建筑废木料代替煤炭,以增加秸秆热值。为此,他们专门从德国进口了一台“打碎机”,对建筑垃圾中的可燃物进行破碎后掺烧,其热值在5000大卡左右。为了剔除其中残留的铁钉螺丝等,他们还动足脑筋,在传输带上装上了磁铁分离器。“经过过滤,基本没有烟尘,烟囱里冒出来的大多是水雾。”王甲云说。事实上,由于彻底减除了煤炭的消耗,秸秆发电在丹阳,已经成为百分百的绿色能源。

  尽管如此,每年秸秆收集的人力成本、燃油成本的居高不下依旧让华晟倍感压力,而解决秸秆收集难的最好办法就是企业自己内部消化解决秸秆来源问题。

   【华丽转身】“仁里农场”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

  十多台收割机同时在稻田里飞驰,来回作业,不一会儿,从金灿灿的水稻上收割下来的一颗颗谷粒,就倒入了运粮车上。除了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我们还看到了好多农机“新武器”:搂草机、打捆机、夹包机等等。先是收割机作业,然后收割机产生的秸秆被扒草机集中起来,紧接着,秸秆打捆机张开巨大的“嘴巴”,将秸秆都“”进肚子,不一会就“吐出”一个个平均重量为400公斤的圆柱形大草桶;最后再由夹包机夹住大草桶,送往路边卡车,运回公司的发电厂,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全部机械化操作。这是记者在访仙镇华晟仁里农场看到的秋收景象。据该镇农服中心副主任侯新华介绍,作为该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农场,仁里农场水稻种植面积有7000多亩,占了全镇水稻总面积的1/5。

  为延长生物质发电产业链,去年该公司投资2.5亿元,新上了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并与仁里村签订全村近万亩土地的集体流转协议,打造全市范围内最大的稻米种植基地。仁里农场作为华晟公司的前沿产业基地。一万亩水稻收割后,留在田间的秸秆该如何处理?这么多粮食怎样集中晒干?这些困扰农户的难题在仁里农场不再成为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华晟集团董事长王甲云说。为了便于收集秸秆,华晟投资4000多万元购置了70台收割机、17台插秧机、25台拖拉机、20台打捆机、5台夹包机等,通过统一派发种子、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统一收粮的形式将流转农田分别交由31位受聘农户管理,农户管理工资为400元/亩,同时他们每亩要上交600斤麦子、1050斤稻子,超产部分由种粮大户和农场分成。这31位种粮大户中最多的管理近千亩,最少的也有200多亩。“机械、种子、农药这些农资都由公司承担费用,我们则是出人工、拿报酬,种得好就能拿超产粮食的报酬,自己的投资风险小,今年的总收益应该有十万元吧。”一受聘农户坦言,在家种田能拿十几万的年收入真是让他做梦也没想到。

  据悉,仁里农场的主导产品是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过程中实施稻鸭共作养殖,使用无公害的有机肥料,收获的稻谷运往公司稻米加工厂加工,稻麦秸秆则作为生物发电厂的原料,发电后剩下的草木灰返还到基地作为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形成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产业链。王甲云还告诉记者,农场还聘用从农业部门退休的农技干部负责管理,带动年纪轻、懂技术的种粮大户,形成科技型、知识型的农场管理职工团队。

  从单向的生物发电延伸至现代农场的打造,“仁里农场”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体化、标准化、企业化、生态化,用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经测算,每亩粮田稻麦两季可回收秸秆近一吨,每吨秸秆可发电800度,每年仁里农场及带动周边农户回收的秸秆可达2万吨,可生产1600万度电能。回收的秸秆经过能源化处理产生草木灰,再回归农田作为农场的生态肥料,形成颇具特色的清洁环保、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链,同时,秸秆焚烧难题也迎刃而解。

  如今的江苏华晟集团已是一家集生物质发电、优质稻麦生产、优质大米加工、销售等涉农项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今年夏季,江苏华晟成功探索秸秆收集利用的新模式,在完成仁里农场万亩秸秆收集打捆的基础上,与延陵镇东皇村合作,通过免费提供机械、油料和保障服务,尝试了扩大秸秆收集利用合作新模式,继续拓宽秸秆收集渠道,为彻底解决秸秆的收集利用作了积极尝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华晟集团实现了粮食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实行了高度的一体化经营,使得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王甲云说。(曾丽萍 蔡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