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新常态 增强产业竞争力 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30.01.2015  11:06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体基础,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结构调整新导向,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围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壮大“面向高端、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绿色安全”的先进制造业,引领和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 

   一、全面认识国内外制造业变革新趋势  

  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保障和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美国、欧盟等从整体上加大对制造业创新变革的扶持力度,美国于2012年2月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在2013年4月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也在2013年10月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当前,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世界制造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标志的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特别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网络设计的兴起,全球制造业正发生产业链重构、价值链整合、信息链融合的新变化、新趋势,为我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型带来了重要契机和新的拓展空间。同时,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新变化,如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本土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越南、东南亚、非洲国家转移,使我省中低端加工制造产能面临严峻的考验。 

  当前,我国正处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国家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增强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有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相关行动计划和促进措施。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制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国家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提出2025年前将大力支持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汽车、节能环保、轨道交通装备、通信网络装备等战略必争产业优先发展,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国内几个制造业大省情况看,近年来广东、浙江、山东等省纷纷提出加快发展本省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导向和转型目标。 

   二、客观分析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一)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  

  我省处于全国长江、沿海“T”型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经多年发展,制造业规模、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但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主要分布在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1)从总体上看,今年我委与省统计局联合开展“全省先进制造业测算评价工作”,对全省制造业31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全面进行评价,测算结果显示,2013年我省先进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为39.04%,比广东公布的数据低8个百分点左右,这个差距与国家公布的我省与广东高技术产业比重差距基本一致,我省打造制造业强省的目标还有较远距离。(2)从行业上看,我省在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6大类中的61个行业小类,先进制造业水平比较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比较大。此外,化工、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中的先进制造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我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先进制造业水平达34.14%,纺织服装、服饰业达24.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达18.45%。(3)从区域来看,苏南、苏中、苏北、沿海等地先进制造业各有特色,沿沪宁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65%,沿江地区基础材料、新材料占全省比重超过55%,沿海地区风电、海洋工程占全省比重50%。2013年苏南、苏中、苏北先进制造业占比分别为41.96%、38.25%、32.04%,13个省辖市中,先进制造业占比最高市比最低市高出近20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城市间差距比较明显。 

   (二)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要克服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也比较明显,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一些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需要有清醒认识。主要有:(1)一般加工制造比重较大。从产业形态看,我省工业体系健全,棉纱、化纤、电机、电缆、风电设备、船舶、光伏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产业附加值较低,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一般加工比重较大。纺织行业加工型贸易占50%以上。冶金行业板管带比45%左右,比全国水平低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以加工组装为主。此外,品牌经济落后于广东、上海等。全省工业增加值率在23%左右徘徊,比全国低2个百分点,远低于国际35%的先进水平。(2)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国外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我省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受国外控制,产业发展依赖性较强。全省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3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大型成套装备、高科技含量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新药配方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全省大量科研成果和人才长期沉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3)在资源要素约束背景下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做好存量调整文章。长期以来,我省工业增速快于全国2个百分点以上,快于广东、上海、浙江等地4个百分点左右,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导致资源约束更为突出,与市场两头在外的省情极不适应。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用地需求缺口扩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必须要做好全省制造业“压缩产能、腾笼换鸟”的文章。 

   三、坚持在新常态下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主动适应这些趋势性转变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前提。必须摒弃依赖铺摊子、上项目的传统方式,防止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坚持内涵发展,瞄准产业前沿,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的最新研发创新模式、生产组织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改造既有产业模式,做好结构调整“加减”法,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考虑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要点。 十二五”以来,国家提出推进“四化同步”、“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来,又具体部署了依托黄金水道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对我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机遇和调整空间。根据初步研究,我委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考虑是,着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深化产业对外合作,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先进制造业体系。(1)把握发展趋势。抓住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机遇窗口,加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快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发展新产业,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制高点。(2)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利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巨大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推动重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制和产业化。抓住全球制造业格局重构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力。(3)立足自主创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要实”根本要求,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整合利用国外技术、知识、人才等优质资源,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并完善持续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攻克一批产业化核心技术。(4)加强政府引导。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弥补市场失灵和调节滞后。(5)实施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尽快实现赶超。 

   (二)立足我省制造业阶段性特征,研究谋划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目标。 习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把经济发展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我省制造业质量水平与上海、广东还有明显差距,产业结构调整有亮点、有成效,但还没有成片成势,长期以来“重规模、轻质量,重产出、轻效益”的发展理念必须要加以转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制造业发展导向要切实转到“放下速度、苦练内功、增强实力、提档升级”上来。(1)基本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一方面,注重先进制造业新增长点培育,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广泛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平台上的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另一方面,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全流程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工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2)推进目标。在产业层面,努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在技术层面,加快建立开放融合、可靠、高效的自主创新体系;在企业层面,着力提升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制造服务化和经营国际化的能力和水平;在产品层面,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着力推动我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高端化、创新自主化、制造智能化、流程绿色化、生产服务化、经营国际化、产品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全球先进制造业研发与制造基地。 

   (三)紧扣全省制造业既有特色优势,研究制订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 目前,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条件比较好。近三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占全国比重超过20%,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迅速崛起,无锡传感网和云计算、苏州纳米技术等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生产研发基地,机械、电子、石化、纺织、冶金等重点行业40%以上主要设备达到国际水平,徐工集团、国电南瑞、无锡一棉、兴澄特钢等企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业与服务经济加快融合,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立足现有基础和产业特色,按照市场潜力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且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一定核心技术、有望短期内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的标准,下一阶段重点推进以下产业领域。(1)先进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功能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链。(2)智能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新型传感、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化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微机电系统、3D打印设备等产业链。(3)新型消费领域,重点发展功能性安全食品、生物制药、智能家电、高端医疗器械、新一代通信设备和数字视听设备等产业链。(4)生产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对先进制造业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商务咨询等新型业态。(5)品牌建设领域,运用信息技术、低碳环保技术和精益制造等先进技术,提升发展电子、石化、冶金、轻纺等产业先进制造环节,打造品牌服装、家用纺织品、绿色食品、优特钢等特色产业链,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牌产品。(6)国防军工领域,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化平台,重点培育发展民用航空航天、民用电子信息、民用船舶配套、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和特种车辆、碳纤维材料、物联网等军民融合型产业。 

   (四)围绕全省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核心区。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制造业沿沪宁、沿江、沿海、沿东陇海“四沿”布局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全省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生态资源总体比较脆弱,沿海增长极效应释放缓慢,开发区普遍摊子过大,城市工厂搬迁调整刻不容缓。针对上述问题,今年我委启动实施全省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提出通过实施江海联动、腾笼换鸟、梯度转移、走出去等布局调整工作,促进沿江工业绿色化、临港产业基地化、园区企业集群化和城市制造智慧化,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提升生态建设水平,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必须紧密联系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作,加强规划引导、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分业施策,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核心区。(1)推动中心城市制造智慧化。按照国家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导向,推动城市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绿色化工厂”转型发展,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平台上的数字制造、智能制造、互相制造、个性制造等。依托中心城市在科技、人才、金融、商务等方面综合优势,重点发展以信息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智慧型产业,全面促进城市制造向智慧园区、智能企业转型。(2)推进苏南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苏州工业园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统筹规划苏南五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形成分工合理、互联互补的布局体系。加快开发区功能机构建设,面向重大需求,对接国家战略,突出园区孵化、加速器、中试基地等发展,加快培育有重大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型产业。重点打造苏州新型显示和纳米技术、无锡云计算和传感网、常州轨道交通和机器人、南京智能电网和未来网络、镇江航空材料和军民融合等产业。(3)培育建设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今年,我委认定首批20家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包括南京的3D打印、无锡的石墨烯、常州的工业机器人、苏州的精密制造、连云港的碳纤维、南通的海上能源装备、淮安的新能源汽车、盐城的小飞机等,这批产业都是近年来国内外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方向,对提高当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创新化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应予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帮助基地开展产业整合、技术攻关、项目投入和平台搭建等,努力实现关键产业链的重大突破与赶超,培育打造一批“创新引领、智能高效、集聚集约、贴近市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