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交汇点新闻”LOGO诞生过程:五百里挑一

18.11.2015  11:00

  在新华日报视觉中心总监沈东的电脑里,“交汇点新闻”的LOGO设计图版共有126块,每张图版上有2-10份设计图,他说:“LOGO是‘交汇点’的标志,它凝聚了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对客户端的定位与期望,所有的设计方案加起来超过500份,我们的LOGO可以说是五百里挑一。

  在用户的手机里,“交汇点”LOGO显得与众不同,它不像其它图标那样是二维扁平的,而是三维立体的。采用靛蓝色的渐变色调,这种颜色象征着勇气、冷静、理智和永不言弃。白色的硬朗线条交叉汇聚,用“”字的变体寓意江苏鲜明的“交汇点”特色:海陆交汇,南北交汇,江海交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大战略的交汇点;沟通政情民生、融通虚拟现实、贯通线上线下,更是“交汇点”的追求……

  一张张翻看这些设计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半年来“交汇点”LOGO如何从脑洞大开到浓缩凝炼,直至最后灵光一现,将一个理念演变成一张张草图。最开始,新华日报视觉中心、集团融创区视觉传媒中心及新媒体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创意设计组,开展头脑风暴,拿出一个个设计方案,有的将红、黄、蓝三原色设计成灯笼形状,叠加到一起,变成五彩斑斓的图案;有的用锥体的形状汇聚到一点,寓意交汇;有的借鉴其它APP的做法,直接用“交汇点”三个字做LOGO;还有的把交汇的汇字变形成飘带状,寓意丝绸之路;慢慢地大家感觉到,在手机上,冷色调的蓝绿似乎比暖色调的红、黄更冷静更权威,辨识度更高……数百份设计图之间,往往只有微小的改动,但是它们累积起来,却是设计理念的一大跃升,就像雕刻家一块块敲掉多余的部分,冰冷的石头瞬间就被赋予了生命和活力。

  这一轮设计完成后,设计方案发给了省内一批知名画家和设计师,征求意见,激发灵感。令人惊喜的是,苏州国画院前院长、著名画家周矩敏在明确了设计意图后,仅用半个小时就画出了最终脱颖而出的草图,也就是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LOGO。在此之前,苏州美术馆的LOGO就出自周矩敏之手。

  “既然叫‘交汇点’,就应该有线条的交叉,表达交汇、融通的含义。而在图案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汇’字的变体”,周矩敏告诉记者:“从左侧向上延伸的三条线,是三点水的延长,而从右侧向上延伸的线条,是右边半框的变形,一个变形的‘汇’字,尽显交叉的寓意。虽然我是国画家,但这个LOGO并没有使用毛笔式柔软的线条和晕染的效果,这些线条是流畅、平滑甚至硬朗的,它体现的是现代技术例如公路、铁路、电波、建筑等所具有的速度感和力量感,所以线条一定要特别肯定,方向感要非常明确,甚至要让人仿佛能听到‘嗖’的一声,就连折角,也要柔中带刚,要硬一些。

  而这个“”字的变形,组成了一个“”字形,这也是一种特别的创意。周矩敏解释说,科技以人为本,“交汇点”首先是人与人的交汇,它要为安装它的手机用户着想,为他们的生活提供资讯和服务,它可以接受反馈,与用户进行各种互动,因此它要成为一个便利的人性化产品,高扬人的旗帜。

  作为一个新闻客户端,“交汇点”的LOGO上打出了“新闻”的英文单词news,但是它并没有落在空白处的中心位置,而是留下了较大的空白,就像国画的留白一样,显得更有韵味。周矩敏说,今天“交汇点”被赋予了很多功能,但新技术使这个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交汇点”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LOGO上的空白,是设计者不露声色的祝福,祝福“交汇点”可以开拓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王宏伟)

  交汇点标识征求意见部分方案

          编辑: 周莉娜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