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人才是传媒业所需

29.06.2016  00:03

            编者按 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末,中国传媒大学却好生热闹,全球传播与东亚会议、“全球化时代的传播、媒介与政府治理”国际学术论坛、2016年国际传媒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等活动让传媒教育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来自国内外传媒界、教育界的从业者、学者围绕全球化时代媒介发生的日新月异变化,给传媒教育领域所带来的新课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也对如何就传媒领域的变革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作为教育者,应该如何培养行业所需的媒体工作者,这早已成为传媒教育领域的现实课题。随着媒介前沿的变化,其也带动着高校学术研究的变化,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正促进着学者将智慧激荡的研究成果带入教学中,为传媒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传媒教育

      与行业匹配度渐弱

      当下,整个传媒业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对传媒教育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内地有将近700所高校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有硕士点的学校93所,有博士点的17所。与本科教育相比,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

      在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看来,中国目前的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体行业的匹配度越来越低。媒体行业的变化,对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包括教学方案等带来了一定挑战。当今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专注某一行业的人才,而是需要从业者具备大数据、全媒体等交叉学科素养。

      他举例道,进入毕业季,经常会听到媒体到学校选人时大多不再单一要某一个专业的学生,而是需要全科人才。其实,中国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基本是按单科划分,如新闻、广电、广告等,这种单科设置的新闻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很难适应传媒业对人才多学科交叉的要求,这是一个十分严峻且现实的问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编委范建平谈及培养传媒人才的方向时表示,今天传统媒体站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有四个方向而绝非一条路走到黑,但在目前,传统媒体新技术发展偏弱、适应新环境的营销能力不强已是现实问题,而之于教育人才的培养,懂技术又了解传媒发展大势、会营销又深谙传媒发展精髓的人无疑是行业所需的。因此,在课程设置等环节都应有所侧重。

      而这也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胡正荣表示,现在传统新闻教育对整个培养方案、教育理念、课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传媒教育需要在变革中“融通中外”,需要更多的国际化视野,要更具有实践性。

      新媒体

      对人才培养有新要求

      由于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似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下去,各媒体开始取长补短,进行融合,走上了媒体融合之路,从而产生了“融合新闻”。其实,媒体融合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无论是传媒业界还是新闻教育界,都面临着新格局、新问题和新挑战。

      “很多时候传媒人在讲要‘告别传统,拥抱未来’,其实传统是没法告别的,传统永远烙在我们身上,影响着我们。但是对于一个新事物的选择,传统与现代在选择过程中更多人会选择现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这样说道。

      唐绪军表示,其实,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媒人才建设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以目前新闻媒体在“两微一端”的发展为例,其存在定位不清、运营模式模糊、原创能力不足、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欠缺等问题,而这些在传媒教育中,应加强针对性教育科目,从而在人才培养初期就可以对行业发展进行有效培育,这无论对于新闻行业还是人才就业都有着指导意义。可以预见,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实践正在并将继续出现多层面的深刻变化,由此也给传媒教育带来诸多新的思考。

      而对于新媒体发展对传媒教育的影响,范建平也说,之于人才问题,传统媒体的队伍结构是适应其传统业务模式的,当面对新媒体挑战之时,原有的队伍不能适应,岗位存在缺失,人员结构也出现了不合理,这就需要调整。可与此同时,问题也来了。首先不能适应岗位的人没有地方优化;其次优秀的采编人员被薪酬水平更高的网络媒体挖走,不少传统媒体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培训学校;再次传统媒体薪资水平低,自力更生去培养人才,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基本上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就一个媒体而言,最有效的队伍的组建方式,实际上是引入,而不是培养。而培养环节是应该在校园内得到有效解决的,进入媒体后应是提升的过程。

      与会者还提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局及网络时代催生的媒体变局中,师资队伍作为教育最重要的支柱力量,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专业技能会对学生培养产生巨大影响,而整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学生实验技术平台的重要基础,也应该不断加强完善。

      融合发展

      为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会议期间,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占到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的1.4%。就业人数逐年增多,方向相对丰富,前景相对乐观。随着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布点数增加了164个,可见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招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急剧增长,这也给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

      在论坛交流中,与会者反馈显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传媒机构等。同时,广告公关公司、媒介研究公司等也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丰富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时期,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

      与此同时,胡正荣在谈到就业难点时也表示,由于传统主流媒体行业的岗位设置几乎处于饱和状态,每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毕业生想要进入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比较困难,从而大量流入了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同时,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学生也几乎是所有热门用人单位优先考虑的目标。

毕业季,传媒学子的择业再次引发媒体行业关注。资料图片

      《传媒教育》专家顾问委员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柳斌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陆绍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郭庆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 高晓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尹明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石义彬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 聂震宁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赵丽芳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刘 伟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张 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 曹顺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范以锦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吴 飞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阎立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韩立新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顾理平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张志安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董天策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李文冰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 郑剑平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江作苏

      “观”潮

      传统的新闻教育面临重大拐点,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及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培养等必须全面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郭庆光

      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新闻院校既要为媒体机构培养高端专业人才,也要满足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对传播人才的需求。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尹明华

      面对信息传播的大趋势,必须把各个学科的专业智慧,把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专业方法、新的知识体系,引入到今天的新闻教育中。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高钢

      当今,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对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内容分享等成为新时代媒体发展的关键词,传媒人才不仅需要新闻报道能力,而且应该具备更为全面的新闻传播素质。因此,我国传统新闻学也应应时而动,拓宽学科思维,走与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王新清

      新媒体带来传媒作业模式的改变,包括媒体平台从单一媒体变成全媒体化、媒体空间从有限篇幅变为无限延伸,对记者要求也从传统记者变为全媒记者。轰轰烈烈的媒体融合的进展不断促进着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向新媒体领域转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人才也需要不同的创新思维。

      ——台湾世新大学学术副校长 陈清河            (李雪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