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推“五方挂钩”帮扶机制 不摘穷帽不脱钩

13.12.2015  09:34

  “老百姓富了,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开开心心迎新年!”临近岁末,由省人社厅、南京海关挂钩帮扶的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终于摘掉经济薄弱村“老大难”帽子:175户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增至26.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

  兴南村村干部告诉记者,脱贫主要依靠三招:一是建大棚。省委驻响水县帮扶工作队投入12万元,在南河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购买20个高标准蔬菜大棚,以“零租金”提供给8户低收入农户,每户经营2-3个大棚,并聘请专家提供从种苗培育、施肥管理直到运输销售的跟踪服务,种植西瓜和西兰花各一茬,每户可增收2万元以上。二是发“羊财”。工作队投入33万元对兴南村的强胜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建设标准化养羊基地,其中16万元作为村集体股份,2014、2015年每年返还村集体8万元,11万元用于带动44户低收入农户致富。三是整环境。工作队投入15万元,在兴南村新建垃圾池8个,购买保洁车6辆,聘请6名身体条件较好的低收入农户负责村内垃圾收集清理工作,每人月工资500元。

  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我省创造性地推出“五方挂钩”帮扶做法。所谓“五方挂钩”,就是在保证省级财政主体投入的基础上,组织省级机关部门、苏南发达市县、部省属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院所与苏北经济薄弱县挂钩帮扶,落实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不脱贫不脱钩。目前参与单位共246个,其中省直部门91个、苏南市县28个、省属企业73个、高校院所54个。同时,引导苏南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村与苏北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

  针对“五方挂钩”,省委省政府专门明确了任务要求:省直单位每年投入不少于20万元,高校科研院所不少于10万元,省属企业集团不少于100万元,苏南发达市县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

  针对6大重点片区,我省在已有扶持政策基础上又研究确定了3项新政:省财政安排项目资金6亿元,片区340个经济薄弱村每村补助60万元,扶贫开发重点县低收入人口脱贫奖补资金标准从每人1200元提高到1500元,共安排专项资金8.89亿元。省委、省政府明确省四套班子办公厅和省级综合部门担任省级帮扶牵头部门,省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帮助6个重点片区制定帮扶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落实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协调解决重大事项。

  政策到位、资金到位,关键看执行。对苏北经济薄弱县,省委派驻帮扶工作队,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组建19批、选派队员5304名。对经济薄弱村,落实“五个一”帮扶措施:有一名工作队员驻村、一名科技特派员联系、一个工商企业挂钩、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

  实行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项目“三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四到”。 近两年,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全省147万低收入农户每户都要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每个党员干部每年至少入户走访1至2次,做到低收入农户有困难能随时找到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在全面小康建设道路上不让一个贫困户落后掉队。全省扶贫系统每年都对建档立卡的所有低收入农户进行“盘点”,对已经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巩固脱贫成果;对尚未脱贫的,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帮扶项目和措施落到实处。

  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有力推动了经济薄弱地区快速发展。记者在淮安市淮安区季桥镇小岗村采访时了解到,2011年在挂钩帮扶的省住建厅支持下,筹措90多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扬州客商兴办起淮安市伟跃电声厂及分厂,每年向村集体上交租金4万元和8万元。2013年,该村又利用帮扶支持的30万元购置了钢管脚手架,成立租赁经营部,每年获租金5万元。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139户539人全部脱贫。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