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创新,江苏跑出“加速度”

23.09.2017  07:32

资料图

  创新,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不二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了“聚力创新”,切实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领江苏发展站上新的方位。各地不断出台的贴心政策、企业不断带来的创新成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幅令人欣喜的新图景——

  江苏引领创新的强大动能正在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热流正在汇聚。

   新政良策,为创新集聚营造“丰润生态

  每当路过南京奥体中心、长江四桥这些雄伟的现代建筑,东南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晓兵都抑制不住自己的自豪之情。东南大学现代预应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包括上述建筑在内的30多项重大工程中应用,解决了大跨径结构技术难题,节钢率达20%-30%。

  “今年初,为策应省里出台的科技创新‘40条政策’,我校推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8条新举措。”张晓兵说,为了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方与企业间存在的“断裂带”,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值工程团队,由团队对拟产业化的成果进行再加工,不仅助其“风光出嫁”,而且“身价”也倍增,更便于成果转化双方无障碍“牵手”。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我省去年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等一系列新政良策,将“聚力创新”的浪潮愈推愈高。

  “对组建和引进的团队,每年给予100万—200万元不等的运行经费,建立‘股份制’成果利益分配关系,形成良性循环产业创新链的运行机制。”省产研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丁汉介绍,该所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发展模式,以多元化科研投入转化机制、合同科研为主的合作形式做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服务,正促进越来越多的江苏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

  在科技创新“40条政策”中,有一条是专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量身定制”的。“根据该政策,我们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义东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更有利于集聚全球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到江苏,使省产研院成为重大产业技术的输出地,通过衍生企业、孵化企业和技术服务企业力促江苏产业跃上新台阶,领跑全国。

  “进入‘十三五’,我省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创新活力,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如此表示。“40条”政策许多方面在全国具有突破性,呈现出“从新、从优、从高”的特色,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千方百计增加创新投入,让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有更多“获得感”,激活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动力。

   众创空间,为梦想起飞开辟“开阔跑道

  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在校本科生程宇豪,开发出国内外首创的“自供氧光动力疗法”,有望在癌症治疗上取代放、化疗,他在学校的支持下,正准备将自己的“金点子”转化为现实产品。记者了解到,南大校内外共54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去年已实现孵化项目50个,融资5420万元。

  “在众创空间里,只要你有创业想法,无论跟你的专业是否相关,我们都提供资金2万-200万元不等,不求任何回报。”南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古公亮介绍,学校还有4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蒲公英孵化器是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的一家新秀,打造了“创业咖啡+创业孵化+天使投资”三位一体创业服务模式,致力于帮助创业者解决找项目、找人、找钱等创业痛点。蒲公英孵化器总经理吴晓梅介绍说:“我们在全国布局了10座城市并配套10多亿元股权投资资本,构建了一条从创业孵化到天使投资到VC投资到并购的全产业链创业服务,已成功孵化项目150多个。

  在南通创源科技园,南通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科技园全系列的智能技术,是为南通6000多亿元规模的传统建筑产业“精准定制”的,负责运营的是一家专业创新创业服务商。这家创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在硅谷、上海、昆山及南通创设了4家孵化企业,有30个孵化项目获评国家重大专项。“创新创业服务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二是优化配置高端创新资源的能力。”公司董事长刘万枫直言不讳。

  光伏新能源奠定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发展基础,碳纤维高性能新材料形成沿江千亿级产业链集聚发展条件,构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框架……在常州高新区副区长陈华鹏看来,常州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开发区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紧紧围绕‘聚力创新’这一发展取向,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介绍说,近年来,我省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创新平台,形成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的“强磁场”。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384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82家,孵化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以企为主,变“要我创”为“我要创

  “我们研发的纯电动客车动力总成,依托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这一核心技术,将电池续航能力提升了20%,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强大的‘智慧心’”。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占江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自己的特斯拉”,他与小伙伴们正朝着这个梦想奋力迈进。

  像越博动力这样依靠创新闯市场的企业,在我省正如雨后春笋涌现。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让江苏企业在创新道路上行稳致远,必须从根本上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引擎作用,要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在遥远的西北大漠,全球首个全复合变电站矗立在荒原深处,从变压器、开关、避雷器到互感器,看不到一个瓷产品。书写这一奇迹的,就是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从名不见经传到全球规模最大的输变电密封件和复合绝缘子研发制造企业,得益于不断壮大的企业研发机构。”神马电力总裁马斌说。

  金属3D打印装备、机器人自动化装备、智能激光制造……走进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各种最新科技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成立短短两年的时间,产值就突破一亿元,实现“从无到有”的爆发式增长。中科煜宸制胜的秘诀,在于手握“金钥匙”——自主创新技术。“当前和未来,公司将整合国际智能制造领域一批领军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促进国际智能制造优势资源向江苏集聚和落地。”谈及公司愿景,总经理邢飞信心满满。

  随着镌有“江苏创造”印记的产品日益增多,一个创新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已浮出水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近年来,江苏毫不动摇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创新要素资源持续向企业集聚,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厚植实体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筑巢引凤,助能人巧匠“大显身手

  助力一个产值3000万元规模的无锡乡镇企业,华丽转身为每年30多亿元产值的上市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楼佩煌迈出象牙塔的这一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41所高校、190万在校大学生、众多科研院所……为将巨大的科教优势释放成发展优势,我省正加大力度筑巢引凤,吸引创新创业人才“一显身手”。

  从2011年开始,连续13次创造了晶硅太阳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最权威的光伏电池发展地图中唯一被记录的中国企业,巩固和提升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领导地位,这是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创造的辉煌。

  在这辉煌的背后,是许多创新人才在支撑。“我们企业拥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优秀管理人才,对我省引进国际人才的制度很关注,譬如实行外籍高层次人才绩效激励政策、推进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政策与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对我们进一步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大有裨益。”天合光能副总裁冯志强说。

  根植于肥沃的创新土壤,一个人带来一项顶尖技术,一项技术再造就一项新产业,这样的传奇故事在江苏频频上演。

  在苏州,“80后”海归博士程功弼创办的盖亚科技,迎来订单疯涨。这个50人的团队拥有104项发明专利,破解了此前我国土壤修复中土壤转移处理带来的二次污染风险。

  苏州市经信委主任周伟介绍,为强化先进技术的引领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已有许多企业在美、德、澳等国设立了离岸人才孵化机构,其成果基本上都在当地孵化,市里对此类人才同样给予奖励。

  伴随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城市宜居成本持续飙升,不少企业深感忧虑。无锡格菲的董事长瞿研却有着独到的视点:“我认为现在是国内创新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中高端科技人才成本还远低于国外,中高端人才红利还有待释放。”他们企业选择的路径是:抢高端科技人才,做“进口替代”产品。

  “人才是聚力创新的核心要素,要舍得下大力气、花大投入。”无锡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市在“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中,引进人才个体综合扶持可高达1800万元。市委市政府提升政策“含金量”,意在引进更多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统计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2012年到2016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从1288亿元增加到2026.9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66%,越过了国际公认的科技起飞“黄金拐点”。

  聚力创新,江苏正在跑出加速度!

  本报记者 吴红梅 杭春燕

标签:

编辑: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