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大理念,服务工程建设”系列报道(六)
中小河流,一头连着大江大河,一头接到村庄河塘和农田沟渠,是广大乡村防御洪涝灾害的基础屏障,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是沟通整个流域水网的关键“脉络”。我省纳入财政部、水利部两批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共284项,规划总投资约77亿元,至2015年底已基本完成治理任务。
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补齐短板、缩小差距的原则,通过巩固堤防、疏浚河道、连通水系,美化环境,达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在立项规划上注重平衡协调
我省中小河流从规划之初,就强调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着力提高工程治理的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注重“三个结合”。把中小河流治理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水利工程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把大江大河及湖泊治理与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整治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充分发挥河网水系互联互通、互调互济的功能作用;把河道疏浚整治与拆坝建桥、闸站改造、截污治污、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河流引排能力,改善沿岸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注重区域平衡发展。注重防洪除涝能力明显薄弱地区的治理,向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如淮河流域安排了94条,占全省总数的57.3%。注重近年灾情特别严重地区城镇和人口密集区的治理,如宿迁城市周边地区,安排了与减灾有直接关系的民便河、东沙河、总六塘河、马河治理。注重山洪威胁严重地区的治理,如淮河流域的东海赣榆山区、洪泽湖西部山区等。注重国家战略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沿海安排了独流入海的五灌河、王港河、拼茶运河等,沿江安排了焦港、如海运河、九圩港等排水结合引水河道,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注重效益的全面发挥。注重山丘区水库溢洪道和截洪河道治理,配合水库除险加固发挥效益,解决高低矛盾,安排了石安河、龙梁河、废黄河溢洪道等。注重平原洼地骨干河道治理,选择省防洪规划、区域防洪除涝规划等有关规划,安排近期需要治理、受益范围大、综合效益明显的骨干河道,如蔷薇河、古泊善后河等。协调推进矛盾突出、长期得不到治理的边界河流治理,如苏鲁边界的杨屯河,盐城、淮安、连云港三市交界的一帆河等。
在治理手段上坚持统筹兼顾
我省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历史基础有别,因而长期存在较大发展差距。这就要求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统筹苏北与苏南、城镇与农村,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订不同的补助政策和治理手段,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资金配套和经济发展水平。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对苏南、苏中、苏北的省以上补助比例分别为40%、50%、70%,因宿迁市财政较弱,中小河流受灾较严重,对其省以上补助提高至80%,以减轻欠发达地区资金配套压力,确保治理资金足额、及时到位。根据经济发展及河道已有标准的不同,中小河流的治理标准和形式也不同。苏北农村地区以排涝5~10年、防洪20年一遇为主,着重解决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主要问题,以河道清淤、河坡硬质防护为主;苏南发达地区以排涝10~20年、防洪50年一遇为主,个别地区达到100年一遇,在解决防洪排涝的同时,兼顾考虑景观、生态保持,多采用生态防护的形式。
统筹城乡区域治理。统筹考虑中小河流治理农村、城镇河道,根据城市、农村的特色,以不同的治理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涉农河段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为目标,通过清淤筑坝、修建闸站等工程手段,提高河道蓄水能力,实现农田旱改水,降低农民灌溉成本,提高灌溉保证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如宿迁市宿城区西沙河上新建了郭庙闸,沿线郭庙村的2000多亩地实现了旱改水,一亩地可增收500多元,该村共增收100多万元。穿城河段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兼顾提升城市环境,促进沿线地区土地价格上涨,推动了房地产的发展,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统筹工程建设与地方发展布局。中小河流治理受其政策的制约,对绿化、造景等方面资金上不予以支持,在项目实施中,中小河流主要实现河道整理,边坡整治;地方筹资安排其他项目主要实现沿线绿化、景观,打造河边公园,项目之间实现互补,取得了“双赢”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徐州丁万河,经过多方面资金的共同建设,已经打造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徐州市增加了一张城市名片。中小河流在河道治理的同时,综合考虑沿河道路、跨河桥梁等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前,部分村庄渡河生产生活还沿用船渡,既不方便也存在危险,中小河流治理为其建设桥梁,减少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时间,提高了效率,杜绝了安全隐患。
在治理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
我省中小河流在治理中突出生态措施,积极采用天然材料以及生态复合材料,如生态袋、自嵌式挡墙、联锁式护坡、格网箱挡墙、生态砼等,减少裁弯取值,尽量保持河道原有走势,积极营造亲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
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中小河流不完全按照统一的治理标准来实施,根据当地的特点综合确定。扬州胥浦河两侧均为建成道路、城市建筑等,若严格按照治理标准来,内河2级堤防2米的安全超高填筑堤防,堤防填筑较高,将生硬地将人与河流隔开,在考虑当地的常用做法及内河减少风浪爬高等因素下,堤防超高按0.8米超高进行实施,并铺设草皮护坡,使得与整体自然环境相协调。又如宜兴洑溪河上修建梯级跌水,将山洪蓄滞在河道内,保证了非洪水期的生态用水、景观用水。
与河流自然条件相协调。在河道治理中,突出堤防除险加固和河道清淤疏浚的同时,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不再简单地进行裁弯取直。新沂大沙河治理段内存在大“S”转弯段,治理中对其采取浆砌块石防护,既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又防止了弯道水流对河道的冲刷。而裁弯取直会造成永久征地,加快水流流速,不利于当地河流蓄水灌溉的需求。
与河流生态保护相协调。对部分采用砼挡墙、浆砌块石护砌等形式防护的河段,控制防护的高程,以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姜堰市老通扬运河,采用直立式砼矮挡墙结构,挡墙仅比常水位高出10~20厘米,其上采用草皮护坡,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可以在水、陆之间自由变换、生活,对生物多样性起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供稿:省水利工程建设局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