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我省和谐劳动关系助力器

25.08.2015  09:57

  “在家上网就调解了我和单位的劳资纠纷,真是太方便了!”对刚处理完的劳动争议,董先生很满意。他告诉记者,他是河北人,一直在东台工作,前不久与原就职的企业因经济补偿金发生劳动争议。但他既没有跑仲裁机构,也没有找律师诉讼,只是在老家的电脑桌前通过登录“江苏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网”,点点鼠标,提交了调解申请信息,东台市调解专家丁发友就帮他把事搞定了。

  记者了解到,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劳动争议便民调解服务受益者远不止董先生一人。自2014年7月省人社厅开通全国首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以来,共登记处理案件4070件,其中通过12333电话登记案件1296件,门户网站登记案件2774件。案件办结3878件,其中调解成功2999件,涉及金额7662万余元,调解成功率77.33%。这种“快捷高效、零成本”的全新调解方式被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快速回应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泰州市民小李原是一家工程公司技术员,今年6月底因个人原因辞职,但结算工资时公司认为由于他平时工作不认真负责造成了一定损失,扣发了最后一个季度的绩效奖金。小李在人力资源市场办理失业手续时看到了调解平台的宣传资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扫描了二维码,并申请了网上调解。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半个小时调解专家就和他取得了联系,并在他与单位之间进行了数次沟通、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小李和公司代表到泰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签订了调解协议,公司当场支付了小李相关款项。

  省人社厅调解仲裁管理处处长吴敏超告诉记者,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调解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调解专家充分发挥平台处理快速便捷的优势,坚持快速反应、快办快结。平台推送的所有案件争取在半小时内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在规定时间内网上应答受理,不仅树立了调解服务平台良好的社会声誉,也赢得了公众对调解专家的信任,占得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的先机。

  除此之外,调解专家们无论何时,只要收到调解平台推送的短信,就立即登录系统操作。就算出差在外,也会委托同事进行操作,即便是周末收到短信,也立刻赶回单位加班,电话联系当事人,了解案件情况,及时进行调处。镇江的调解专家张江滨曾利用休息日约见职工和单位负责人进行调解,最终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由衷的敬佩,劳动争议得以妥善解决。

  多方式灵活调解 多渠道整合资源

  记者了解到,为调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纠纷,我省调解专家在案件处理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方便当事人,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参与调解的时间成本,从而缓解矛盾纠纷。

  年初,句容市调解专家任玉军接受了一件集体劳动争议网上平台申请调解,主动请工会、经贸部门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经与企业方、员工方进行数次协商,最终企业同意将职工工资标准从2800元/月提高到3300元/月,有近20人选择留在公司继续工作,离开者单位愿意给付经济补偿金。短短数日,本是一场剑拔弩张的劳资矛盾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吴敏超介绍,为最大程度服务劳动者,我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还在全省各地采取专人负责、群策群力的方式,进行调解服务。镇江市局实施“三合一”工程,将调解专家调解、仲裁委案前调解、律师调解团调解进行有机整合,以调解专家为指导,各调解团队共同协作办理案件。扬州市和苏州市抽调部分业务骨干组成调解专家团队,提高劳动争议的调解成功率和处理效率。丹阳“丹霞在线”调解工作团队,4个月就处理案件91件,在当地获得一定影响力。

  多举措促劳资双方达成和解

  颜师傅是一外来务工人员,刚上班几天就发生事故,单位不愿意支付近20万元的赔偿,颜师傅于是申请网络平台调解。镇江调解专家戴军章三次上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终于改变了用人单位的态度。颜师傅送锦旗时由衷感慨道:“想不到上网络便能调解成功,前后不到一周,原以为要打持久战呢。

  据了解,为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调解专家们均采取多种措施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实现案结事了。镇江市调解专家戴军章的“三把握、两关注”调解工作法,让案件调解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南京市调解专家采用“网上接、实体见”的方式,开展实际有效的调解服务。连云港市借助微信等网络服务新载体,扩大调解平台社会影响力。镇江丹徒区专门制订了《网上调解服务平台办案规范》,将半日内受理改为两小时内受理。

  记者发现,调解专家在处理案件时不仅注重于调解,还将法治宣传贯穿于全过程,向劳动者进行法律政策解答,指导劳动者合法维权。对于单位在用工中存在的不合法、不合理之处,调解专家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作出解释后,提出整改意见,帮助和指导其改进,以避免类似的争议再次发生。

  江苏经济报记者张韩虹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