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养老事业发展论坛在宜兴开幕 关注养老十方面

04.11.2015  19:46

      中国江苏网11月3日讯,2015国际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论坛暨江浙沪养老服务业高峰论坛在江苏宜兴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和老龄工作者等近300位嘉宾出席会议,围绕“制度创新与融合”的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龄问题日趋严重。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了解,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人近一亿,80岁以上老年人近2400万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低保五保老人约2800万人。与其他国家社会化进程相比,中国老龄化呈现高龄老人、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空巢老人比例高等特点。

      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指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口老龄化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老龄事业发展总体还比较薄弱。“十三五”期间,全国老龄委将着力在政策和制度安排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根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倒推确定未来五年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王建军强调,目前国家正在编制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希望大家一起研究,着力探讨十个方面的问题,即养老事业、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的关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关系;老年人的物质保障、精神保障、服务保障的关系;城市养老、农村养老、区域养老的关系;健康管理、社会参与、医养结合的关系;老年教育、体育文化和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孝道传承、专业培训和智慧养老的关系;政府、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关系;理念、政策和制度的关系;欧洲、美洲和亚洲养老的共性和特殊性。

      江苏省副省长许津荣在会上表示,希望借助举办论坛的契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及合作平台,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共同研讨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希望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好江苏社会养老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深化制度创新与融合,加快发展养老事业。

      近年来,江苏坚持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融合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涵盖老年人社会保障、优待与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供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其中医养融合、社会参与、用地保障、金融扶持、产业发展等政策,都是在全国率先或较早出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合是促进发展的核心思维和重要方法。全新机构养老模式——“养老综合体”在江苏发展成效显著,例如南京市的泰乐城和宜兴市的九如城。

      泰乐城城市社区养老综合体分为泰乐城老年服务中心和泰乐城老年优养全护之家。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为居家、健康型的老人,建成集老年大学、健康管理服务、社交娱乐休闲、老年用品商城为一体的大型社区化老年社交及居家服务的平台。老年优养全护之家主要服务对象是无法独立生活或家人无法照顾、高龄、失能、失智以及有其他慢性病的老年人,主要旨在打造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疗管理、康复管理、精神关爱、临终关怀六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养老立体服务。九如城与泰乐城有异曲同工之处,包含四大运营实体,以康复医院为核心的康复医疗体系,以养护院为核心的护理体系,以体检中心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体系,以健康养生住区、颐养院为核心的颐养体系。医疗康复中心、运营服务中心、研究培训中心等六大中心联动运营,将养老、医疗、养生连为一体,给予长着从生活到生命的全面关爱。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董事长谈义良介绍说,九如城规划建设初期就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与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护理机构学校沟通,耗时近三年,管理人员基本满足运营要求。同时九如城也有专业的培训研究中心供同行学习,谈义良说,“研究中心将我们之前的经验教训展示给其他人,能够让他们少走弯路。”

      会议上,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内外28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主题发言,阐述了对养老服务业政策的理解,分享了养老服务理论研究及工作实践方面的成果,分析了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