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委书记民情日记之三: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08.09.2015  18:38

  9月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蓝绍敏随机走访小杨村村民,听取他们对村庄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顾祥忠摄

  9月6日晴 傍晚阵雨

  中国江苏网9月8日讯 晨风微凉,阳光初透,今天是入住小杨村的第三天。按照计划,今天我要做的“功课”是看村庄环境整治情况,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大学生和困难群众,到桥头镇调研集镇建设和发展情况,并顺路听听乡亲们的意见建议。

  一路上,村支书王小军不停地讲着小杨村庄面貌的变迁,这里的“昨天”什么样、那里的“明天”会是怎样,如数家珍。我于是很快知道,路边那间房子原来是村里的办公场所,现在成了孩子们每天等候校车的休息室、村里保洁人员的歇脚点;那排“七架梁”房子原来是村卫生所,现在成了村民办红白喜事的公用场所,能摆二三十桌,使用后只要交上水电费再打扫干净就行;不远处的场地,原来杂草丛生,现在是村民健身的好去处,全村这样的健身场地有好几块。

  行走在小杨的村道上,不时有汽车从身旁驶过。小军自豪地说,这几年村里795户人家有200多户开上了汽车,这个数字每年至少以新增20辆的速度在改写。小军接着介绍,现在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也都“村村通”了,如果算上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农村的“幸福”真的不见得比城市少。

  在一户村民家门口,几位老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拉着家常。很快大家认出了我,都围了上来与我握手,大家争着向我细数小杨村这些年的变化:“过去一出门就是烂泥路,鞋子踩得漫了帮;现在全是水泥路,走在上面心情都舒畅!”“小杨村是紧跟中央不走样,环境卫生上档次。”“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只愁身体不好,所以天天早晨起来锻炼。”“村干部还是蛮好的。”他们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家园浓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印证了省市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决策确实是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

  看看时间还早,小军提议到村里规划的罗家舍特色农家旅游项目去帮着出出主意。罗家舍是个自然小村落,仅有46户人家,村里想依托紧邻溱湖风景区的优势,发展农家旅游产业。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既通过项目开发巩固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也可创造村民就近创业的机遇。我建议,发展规划要请专家好好论证,图“钱景”也尽可能地避“风险”,更好地把小杨特色村落的味道做出来,吸引更多外地人、城里人来这里“发发呆”、“发发狂”。

  通过这几天的走访调研,我对小杨村的印象越来越深。由于集中居住度高,自然的村庄肌理在尺度合适的空间延展,这种伴随着历史凝固下来的村庄面貌,无声地诠释着城镇化进程应该秉持的理念。在小杨村行走时,我经常会有到了某个小镇的感觉,也不断激发着我对。

  我一直反对在城镇化过程中热衷于拉过大的框架,把空间尺度搞得和城市一样,由于与集镇人口不相适应,过宽的马路给不了人们环境的舒适度和亲和力。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以逐步完善文化和公共服务等内涵作为中心的,一定是着眼于适宜人们居住生活的。说到底,一定是以人为本的。

  当然,新型城镇化是个累积的过程。小杨村是相对规模化的自然农村,居住点如果按照生态宜居的更高标准看,还有不少基础设施需要完善、村庄功能需要提升、建设水平需要提高。这当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处理好村庄形态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就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的难题。所以,在更广的视野中看新型城镇化,即便单从建设的角度,也是任重而道远。

  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必须融合,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必须逐步融入城镇。桥头的实体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怎么样,我决定让桥头镇党委书记俞扬祖,带我去镇区转转。

  在香菇产业园,老板陈余红向我介绍,园区是全省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既有合作社+菌种公司+基地+农户+销售中心的“五合一”,也有统一股金、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设施栽培面积1150亩,年产香菇近万吨,亩均纯收益2万多元,直接从业农民800多人。仅香菇一项,按全镇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占到全年收入的10%左右。陈余红还雄心勃勃地表示,准备上香菇精深加工项目。我们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可以是多元的,但在产业发展上,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高效农业、设施栽培,面上乡镇也都在搞,今后更重要的是要比特色、比效益,要走与众不同、有竞争力的发展路子。

  大华机械厂是镇上的一家老企业,现在“管事的”是从北京返乡“二次创业”的小两口,丈夫抓生产,妻子管销售,“退居幕后”的老丈人负责技术研发。厂里生产的脚手架扣件、连接件和相关配件,看上去不起眼,但产品全部出口,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的元素有好几个,目前已成为全国行业的龙头老大。开票销售也从3年前的仅2000多万元节节攀高,去年达7800多万元,今年要冲1个亿。

  和年轻有为的小两口边走边交流,我不仅看到了青年一代的蓬勃朝气和向上锐气,也看到了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未来,无论是发展镇村经济,还是增进民生幸福,都需要一大批有能力、敢打拼、勇创新的青年才俊,需要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的镇村企业。

  之后,我调研了镇里前两年招引的碧海安全玻璃工业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目前总部在苏州,主要生产钢化、中空、防火、防弹、彩釉等中高档玻璃。企业负责人告诉我,未来3年将打造集深加工、物流运输、装饰设计、安装服务于一体的玻璃产业连锁集团。我对企业老总说,碧海公司发展有思路、有战略、有激情,让我很感动。泰州投资机遇很多,我们欢迎更多像你这样从外地到泰州发展的企业家来,希望碧海在泰州不断做大做强。

  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是目前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社会现象。桥头的教育是不是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在桥头镇唯一的小学,校长非常自豪地讲起学校“状元精神、卓越追求”的办学理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能做最棒的自己”的学校精神,小足球运动屡获殊荣、个性化培养才艺特长、有针对地关爱留守儿童……这些“桥头特色”让全镇的适龄儿童基本上都留在桥头。

  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梦想,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农村生源流失率高的阶段性社会现象。在桥头,提升办学水平,把教育办出特色,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现在城镇化建设的误区往往是没有注重提高城镇内在的承载力:现代农业发展慢了,其他产业集聚弱了,就业机会少了,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没有熨平,城镇化的动力自然不足了。

  在桥头,只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思路,继续更高水平地用自耕农为主体的家庭农场解决种地能手的致富出路,用逐步发展的二、三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空间,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完善集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再解决好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一定有更多的农村百姓能过上离土不离乡的生活,得到就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实惠,享受“在乡村居住、过城市生活”的幸福。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