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书法题暴教育“短板”? 提起笔就忘字?
刘雪倩
新闻回顾
今年的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再次出现了书法题,共7分。
有关专家认为,在占50多分的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运用之中,以“汉字书写”的考查隆重开局,在北京的教育史上,可谓“石破天惊”。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第一题,是欣赏毛主席手书的“为人民服务”。题目要求考生熟知这一草书的风格,辨出与隶、楷等其他书体的区别,同时要求考生用规范的正楷字将简体的这5个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足见“汉字书写”高居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首的地位。
第二题,即考查“华”字的笔顺。紧接着第三题,又将北京孔庙、卧佛寺、山东蓬莱阁、四川成都武侯祠的名人题写匾额呈现在考生面前,让其找出不符合现代汉字规范的书写项。值得注意的是,该题仅有59%的考生得分。
可以说,这几道题考点各异,题型“宽”且“活”。作为扎根一线的资深老教师,笔者愿意谈谈书写命题与该项教学现状等方面的思考,以求引起重视。
卷面暴露不少问题
“提笔忘字”仍无明显改观
考生卷面暴露出的问题较多。
首先是许多人根本分不清有几种书法体式,更缺乏对字体艺术风格的感知,因此,在审题、分辨、选择答案时耽误了时间,以至影响到后面的写作文。
从卷面情况看,很多考生书写的正楷字歪歪扭扭,特别是该字在田字格内不能居中守正,间架结构欠匀称美观。这反映了平时我们的教学,对学生书法训练不够。
然而,评分标准也比较宽松,第一道题除了选择题之外,考生主观的书写,写即给分。但客观看来,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题、第三题,均有少一半的考生未能得分。这说明,近几年随着网络普及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仍没有明显改观。可以说,学生写字能力下降特别严重,不要说中小学生,就连称得上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前段时期曾报道了一个本科生的一篇400字的简历竟出现24个错别字。许多学生在网上都有博客、空间,可拥有日记本的人越来越少了。
看来,很有必要继续用考试的“指挥棒”来倒逼教学改革。
建议今后的考查,提高评分标准,严格把握正楷字“规范、端正、整洁”的标准,写得好才能得分。
同时,高考已经严格了对错别字的扣分标准,中考出题应力图引导学生尽快掌握书写的精髓。目前,学习书法的“短板”是学生感受能力差,学书法“走过场”而非“入心”。于是,本市各区县一模、二模命制的鉴赏试题,即针对大多数考生对汉字的字体风格缺乏具体感受,不能被美感染的现状,适当“搭桥”给思路、给语言,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当然,这种“临阵磨枪”的“恶补”是治不了本的。
书法训练益处多
日本学生6年打下书法底子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它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然而,日本的书法艺术,不论从人数、规模、普及程度、装裱质量等,都已超过了我们。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凡是正式场合,均用毛笔写信签字。
日本的书法教育,比我们要严格得多。日本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
笔者认为,在当今形势下,加强学生书法训练意义重大。
首先,能唤起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汉字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其音、形、意皆美。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探究古人的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学习历代书法名家学书法的故事。
书法能培养观察、分析、表达等多项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勇于创新。通过观察名家书法分析点、横、竖、撇、捺、折的形状特点、书写方法、形式效果等,长此以往,书写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获得一种极强的统观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创新。
书法能培养沉着、镇静、耐心、恒心等心理素质,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其他技能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要想把字写好,须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练字是个长期工程,有利于学生克服做事“三分钟热气”的毛病,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顶层设计不错
书法课尚待完善落实
早在2002年5月,针对大中小学生存在的“不会握笔”、“提笔忘字”、“写字太差”、“错别字多”,以及“书写是雕虫小技”、“现代字好坏无所谓”等认识误区,教育部明确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写字教学应该加强,不应削弱”。今年2月,教育部又正式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要开设专门的毛笔书法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3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学生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再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3~4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6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顶层设计是不错的,然而落实起来,从学生、家长、师资、教材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均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少学生书写姿势不正确(坐姿、作业本摆入的位置及握笔的姿势等);书写不规范(笔顺不正确、字迹不端正、用字不规范、常写错别字等)。家长更多看重的是孩子的知识得分,对书写不做强求。就教师而言,尽管知道其重要性,口头强调多,而实际写字技能训练少;更何况不少年轻语文教师教不了大字,因为从小学至大学都没学过,不能起到示范作用。编的“校本教材”被书法教师指出多处错误。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及教材鱼龙混杂等问题,书法课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校为了开设书法课,直接找来其他老师“临时帮忙”。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一星期几节语文课多用于课文教学,写字主要是学生课后抄写为主,没有示范与指导。而从学校方面的安排来看,课程表上很少有写字这一栏。多种因素,使得写字被“忽略”了。
延伸阅读
让书法深入学生生活
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架构书法教育的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场所师资、交流传播,把书法由兴趣爱好上升为中小学生接受书法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让书法教育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其次,解决书法课程定位不准和师资短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普及与提高,造就一批书法教育家。相关部门应将教师书法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开展教师书法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书法水平,培养优质师资,为提高书法教学水平与质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大力营造良好书法氛围,弘扬书法传统。积极开展书法文化教育培训工作,媒体、校园、社区要造势,运用墙报板报、网站建设举办书法展览,开研讨会、现场笔会、书法讲座、友谊比赛,进行历代名家书法鉴赏、评选“小书法家”等,大张旗鼓让书法教学深入学生生活。(作者系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语文首席教师,北京市教委聘任的学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