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纽带,共系发展“同心圆”

08.06.2017  10:51

  “如何让江苏发展大会永不落幕”系列访谈④

  新华报业网讯 丁酉年初夏,有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美称的江苏,以一场刷爆朋友圈的发展大会蜚声海内外。一股奋发图强、改革攻坚的强大气势充盈江淮大地。全球江苏精英欣然受邀,纷至沓来,从繁花似锦的江南,到汉风楚韵的北邑,从忙忙碌碌的港口到欣欣向荣的园区,一起谋发展、求创新、谈合作。江苏发展大会既为各地发展鼓劲加压,也必将促进全省发展乘势而上。勇于创新的江苏人正在调整步伐切入创新驱动发展的“频道”,并努力寻找文化之根、情感纽带、服务保障等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切入点,实现发展大会“永不落幕”的目标。

  切入文化元素,织美“锦绣苏

  五月的古都金陵,满眼“锦绣苏”,这个雅致独到的大会标识一看就很有“故事”。日中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会长陈允陆对记者说,他刚下飞机就被大会标识深深吸引。江苏是经济大省,更是文化大省,他坚信,江苏特色文化元素不仅能在全国独树一帜,还应在全世界造成影响。“发展大会一结束,我就在着手做扬州八怪日本东京艺术展,常州画派东京大阪展,下一步还要把金陵画派介绍到日本去。江苏发展大会启发了我们,不管身在何处,文化、地域、血缘之根,永远不会断。

  “‘锦绣苏’特色logo,以携手共进的人、鱼、禾苗等元素组合暗蕴江苏风味,‘很江苏’,很适合传播。”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提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传播江苏好声音,可以有很多切入点。首先是完善传播机制,为讲好江苏故事提供保障。建议设立对外文化交流联席会议制度,设计类似于“成都大熊猫”一样的江苏文化形象传播符号,促成文化、宣传、体育、旅游、外办、商务等相关部门对外推广统一使用标识性“logo”,提升江苏文化形象辨识度。还要打造系列江苏文化品牌,扶持一批文化出口骨干企业,实现文化的高位嫁接,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乡土的本质是文化认同,江苏发展大会的成功令人刮目相看,也力证了乡情文化的强大冲击力。新生代南京籍作家葛亮说:“我一直有一种意识,就是在作品中回馈家乡、表达南京。”葛亮的成名作《朱雀》就是写给南京的书,下一部小说依然关于南京。

  主持江苏发展大会紫金文化论坛的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未来可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定格江苏故事。会后他还萌生新创意——把葛亮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搬上银屏,他也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系牢情感纽带,共绘“同心圆

  故事永远比道理打动人,情感永远比数字更有力。江苏发展大会传出一段段饱含乡情乡音的佳话,也架起了聚心聚力聚智的杠杆,必将撬动江苏新的发展机遇。

  祖籍徐州的挪威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挪威国家工程学院院士陈端这次特地携夫人赵春玫一起回来参会。“就像李强书记说的,常回家看看。我夫人也是挪威科技大学高级研究员,还是土生土长南京人,江苏就是家。”陈端感慨,这次回家,可谓收获最大的一次,在和江苏的专业机构和企业对接后,擦出了很多“转化医学”方面合作的火花。

  正是“常回家看看”的邀约,激发了许许多多像陈端夫妇这样长期旅居海外的游子血液中的“江苏”基因,激发了他们回报桑梓的激情。1200多位驰骋各界的江苏英杰,身携远见与智识,精诚相聚,就是1200条通往世界的纽带。由此延伸发散,一场发展大会绝不是终极目标,不是终极路径,不是终极平台,发展的新契机和切入点无处不在。

  一句句乡音回荡,一束束智慧火花碰撞,一条条合作渠道开通……无形之中,江苏发展大会已经在诠释着这个“不以招商引资为主要需求”的平台,如何通过建平台、开言路、引智力,追求着一种长远而可持续的综合效应。

  发展是政府战略,更是人民的诉求,只要一心求发展,办法总比困难多。李向民表示,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精神经济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模式,地理上的异乡和故乡之间,已不再有可望不可及的鸿沟。发展大会一结束,各部门都在尽快落实落地成果,最重要的是真正拉近全球江苏人的距离,系牢乡土情感之纽带,实现“天涯若比邻”。

  聚服务聚保障,功夫在会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寻求发展应不拘一时、不拘一格。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赵曙明认为,发展大会从构思、筹办到内涵,本身就是一次不拘一格的创新探索,为江苏留下了宝贵的人才“朋友圈”、画出了乡贤“同心圆”,种下了长久的“智慧林”,影响深远。今后,可以将各类乡贤小规模地聚集起来,用学术论坛、学者讲堂、社会助学等方式,将最新的教育、科技、发展理念带回江苏。

  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这样展望未来:江苏发展大会就像一面旗帜,不仅能召唤回1200位精英,还能吸引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发展大会后,不管是职能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把发展的“频道”对接到发展大会上来,这是一个最佳切入点。放大发展大会的效应需要趁热打铁,更要久久为功。

  根据省里的安排,为了落实大会“永不落幕”的目标,作为大会常设机构的大会秘书处已经组建。不仅要有机构,更应有制度。刘旺洪认为,聚心聚力的下一步,应该“”政策,通过深化改革,集中出台和切实落地鼓励企业投资创业、人才干事创业的政策举措;“”服务,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建设“”“”政商关系等,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保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集聚的法治保障,特别是加大公民合法财产权的依法保护和知识产权依法保护力度;“”精气神,培育创新文化精神,即敢闯敢拼、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带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企业家精神;精益求精、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大众创新创业精神。

  大会散场,亲情不散,人心不散。赵曙明在访谈最后这样总结道:大会虽已落幕,发展才是永不落幕的追求。正处在转型升级重要关口的江苏,必须以大会为突破口,为冲出转型关口、实现凤凰涅槃寻找更多切入点,共同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本报记者 唐悦

原标题:乡情纽带,共系发展“同心圆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