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习近平讲话 明确江苏发展新坐标

21.12.2014  12:08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江苏发展确立了新坐标,勾画了美好蓝图。

  省内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精辟、内涵丰富,既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工作的高度重视、客观评价,又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工作的新希望、新要求,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江苏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两个率先”有了新内涵

  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牢记光荣使命,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对新时期江苏发展的新的目标定位,是对江苏 “两个率先”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是一个全面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整体。”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对记者说,如果能做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江苏的发展就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推进江苏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关键还是在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加快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创新驱动方面,我觉得江苏有两个突破口。”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指出,一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江苏的专利授权总量多年来都居全国第一,但发明专利占总量的比例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在全国前列,领先性不高。所以必须克服这两个短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直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二是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打造信息化高地。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江苏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现代农业建设有了新使命

  作为“三农”专家,省社科院农村所所长包宗顺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江苏考察,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等“三农”工作,特别是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尤为关注和重视。“习总书记指出,发达地区要带好头、领好向,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包宗顺说,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十三五”规划开端之年,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和农业综合效益较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江苏怎么才能带好头、领好向?我觉得应该做好六个字:改革、创新、发展。”省政府参事刘立仁说,农业现代化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就是在实现联产承包第一次飞跃后,推动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即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把土地的承包权转化为股权。农业现代化创新点在哪里?就是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这四类新的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落脚点在哪里?主要是五个方面: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

  文化建设有了新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江苏要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南京社科院院长叶南客认为,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必须树立五种意识:第一是责任意识。加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各级政府树立责任意识,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现代化的各项工作融为一体。第二是引领意识,以前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文化既要“搭台”,也要“唱戏”。第三,率先意识。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理应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第四,传承意识。江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如今要把这些文化资源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五,导向意识。具体包含三个导向,即政治文化导向、健康文化导向及科学文化导向。

  宋林飞认为,推动江苏文化迈上新台阶,要有新思路、新战略和新举措。首先,要大力支持文化创造。我们应该为后世留下更多新的文化创造,而这块目前相对来说是不足的。其次,要剔除糟糠,大力发展优质文化。抵制落后文化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用先进的、优质的文化来代替。最后,要重视文化主体的多元化。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企业,还应该包含一些事业性单位,特别是高校。

  民生建设有了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美好愿望出发,就江苏民生工作提出了“七个更”的新要求。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孙肖远指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必须把这七个方面作为当前江苏民生建设的重点,全面而扎实地推进,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建设的满意度。

  南京社科联荆小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十分透彻地阐述了抓经济建设与抓民生建设的关系,对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应当从经济与民生发展的规律上,充分认识当前大力加强民生建设的极端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民生改善上做到率先发展。

  “在我看来,民生问题是最实际、最重要的国内问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石斌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江苏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这意味着江苏的民生建设,既有物质条件,也有文化基础,完全可以像总书记说的那样,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两手抓,实现发展指标与民生任务双丰收。希望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成为一种“新常态”,一届接着一届干。

  从严治党有了新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首次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四个‘全面’并列,具有深远意义,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省委党校副校长杨明对记者说。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董连翔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是从严管理干部,并且提出了“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二十字的管理方针,体现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管理的新要求,展现了系统性的管理理念、多维度的管理方式、可操作的管理方法,回答了何谓从严管理干部以及如何管好干部的问题。

  “大量事实说明,只有把从严管理干部这个重点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带动从严治党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五个方面的要求为从严管理干部提供了重要遵循。”杨明坦言,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主动思考、主动作为,努力营造良好小气候,为全面从严治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董连翔分析认为,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强调大气候与小气候,这不仅深刻阐述了把中央要求与各级党组织各项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了全党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都要有责任意识,要立足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努力作为,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夯实扎实的社会基础。(刘庆传 耿联 梅剑飞 颜云霞 翟慎良)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