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首次从重庆回“娘家”:九旬老校对遥忆当年新华日报

26.06.2015  08:58
69年首次从重庆回“娘家”:九旬老校对遥忆当年新华日报 - 新华报业网
69年首次从重庆回“娘家”:九旬老校对遥忆当年新华日报 - 新华报业网
69年首次从重庆回“娘家”:九旬老校对遥忆当年新华日报 - 新华报业网
69年首次从重庆回“娘家”:九旬老校对遥忆当年新华日报 - 新华报业网
69年首次从重庆回“娘家”:九旬老校对遥忆当年新华日报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5月19日,秦铁民参观新华报业网络中心。

  1940年,《新华日报》刊载的抗战漫画作品日渐增多,一大批优秀的漫画家以此为阵地,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到抗日战争行列,揭露日寇的侵略行径,动员全民抗战。这些漫画有力地讽刺了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卖国贼,而且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振奋了抗战精神。

  5月19日,秦铁民在新华日报新大楼前留影。

  5月20日,秦铁民与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360多名抗战保育生相聚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5月19日,秦铁民翻看着自己亲手校对过的报纸,回忆往事。

  

  新华报业网讯 “你好,我是你的‘老’部下秦铁民。”5月19日下午,94岁的秦铁民向新华日报现任校对组组长“报到”。两人握手短短几秒钟,但对老人来说,回忆的年轮已碾过了69年的岁月——自1946年底结束4年的校对生涯、离开重庆《新华日报》以来,秦铁民还是第一次“回家”。

  “太想回家来看看了

  这次“回家”如同冥冥中的缘分。一个多星期前,秦铁民接到了女儿从纽约打来的电话。女儿从美国《侨报》上看到了新华报业传媒“唤醒记忆珍爱和平”系列视觉公益活动的公告,其中一项就是寻找新华日报老报童、老报人、老遗址。得知消息,秦铁民第一时间打通了公告上的联系电话,“太想回家看看了!

  在南京河西新华报业大厦33楼的一间会议室,秦铁民翻看着自己亲手校对过的报纸的影印本,新华往事一一浮现。“当年,重要稿件,我们要校对8遍!

  原籍安徽淮北的秦铁民,1938年6月底,以难童身份进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歌乐山第一保育院,一年后在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学校继续深造。其间,他跟随老师在章乃器所办的上川实业公司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后因该厂被卖作兵工厂而离开。经老师介绍,1942年初他进入重庆《新华日报》,先后做过排字工、校对。1946年底,重庆《新华日报》停刊,他离职参军。

  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的4年,秦铁民见证了中国办报史上惊心动魄的一页。“新华日报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政治过硬”成为一条必过的门槛。谈起自己能进报社,秦铁民至今“有点不敢相信”,若不是育才学校地下党老师所写的一封介绍信,“当年化龙桥新华日报社的大门,我是摸不着的。

  在与新华日报社社长周跃敏、总编辑刘守华会面座谈后,这位耄耋老人更是激动万分,“回家的感觉真好!”他说。

  “我看着老乡一家死于日军轰炸

  新华日报记录历史,这位94岁的新华报人同样是历史的见证者。虽已高寿,但秦铁民思路清晰,谈吐清楚。

  从淮北到重庆的1400多公里,是秦铁民一生走过的最辛苦、最心酸的“旅途”。1938年初,日军飞机的轰鸣声响彻家乡的天空,京沪铁路沿线的村庄广受摧残。“怕轰炸,我们白天都躲在野外的树下。”秦铁民回忆。

  后面有日军的追赶,周边是鲜血未干的村庄,秦铁民又累又渴。“当时一天走120华里,我的腿都不能弯曲了,晚上倒在路边就睡着了。”秦铁民叹道。一日,秦铁民看到路上马蹄踩下的小坑存着一点水,他趴到地上一下就喝光了,“那比可乐好喝多了!

  1938年5月,终于到了汉口,两位哥哥当兵走了,秦铁民留了下来,被寄养在一位老乡家里。老乡开了一家小饭店,秦铁民帮他打打杂、带带小孩。没过几天安定的日子,日本的轰炸机又飞到了汉口的天空。一天,秦铁民出门倒垃圾,老乡家小孩要跟着,他没同意。结果回来时刚走近,只听一声巨响,小饭店就倒坍了,秦铁民也晕了过去。等他醒过来时,只见老乡鲜血横流,已没了气息,老乡的妻子一条腿被炸飞到房梁上,老乡的小孩面目全非、血肉模糊。“一家三口都没了。”秦铁民叹道,“如果我把小弟带出来,或许他就不会死了。

  “铁的事实面前顽石也会点头

  秦铁民还清晰地记着这样一件事:在重庆海棠溪有一个国民党警察派出所所长,坚决不允许在他的管辖区域内售卖《新华日报》。报社有个报童非常执拗,偏要去那卖报。结果,报纸常常被收缴,自己也经常挨打,但报童就是不服输。后来有一天,这个派出所所长又把报童抓到办公室里,但一反常态,他告诉受惊的报童,以后他每天在窗台上放5分钱,让报童给自己带一份《新华日报》。原来,派出所所长每晚都在读收缴来的《新华日报》,渐渐被感化了。

  老人至今还记得,周恩来当年曾评价新华日报说:“能够动人的宣传,是活生生的事实,在铁的事实面前,就是顽石也会点头的!

  回忆起在新华日报的岁月,秦铁民最津津乐道也最感亲切的,就是关于周恩来的很多细节。

  艰苦岁月里,《新华日报》一直处在艰险之中。“有时,报社也会人心惶惶,有一回,周恩来特意赶来为大家打气——‘请大家放心,明天打架我也来!’”说起这事,秦铁民为周总理竖起大拇指。

  对周恩来总理,秦铁民心中还怀着一份歉疚。抗战胜利后,为让大后方了解解放区人民的生活,新华日报社特意排演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二流子转变》《刘永贵受伤》等秧歌剧。演员全由报社员工担任,秦铁民在其中演个日本兵。一次,当周恩来到后台慰问时,秦铁民拿着道具枪对着他,大喊“不许动”。周恩来却哈哈一笑,摸摸秦铁民的头,说:“你这个小鬼真调皮!

  “当时太不懂事,怎么可以这么不礼貌?”秦铁民一直深为内疚,“我还欠总理一个道歉!”他说。

  记者 颜云霞 翟慎良

  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钩沉 >>>

  一切为了读者,新华日报蛮拼的

  内有国民党围追堵截,外有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在险峻的办报环境中,《新华日报》想方设法争取读者群,扩大发行量。

  《新华日报》采取低价策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报价争取读者。创刊初期征求基本订户,特价每份0.8元。对一般公教人员按定价订阅,工人按定价七折或八折,学生按定价八折或九折,对那些经济十分困难的工人和学生免费赠阅或半价订阅。订十份投递一处者,按批发价计算。帮助推销四份党报的读者可免费自得一份;对于努力推销报纸成绩显著的摊贩,每月还另发津贴。

  《新华日报》坚持以读者为先,通过方便读者来推动发行。《新华日报》不是坐等读者上门订阅和取报,而是派出报差和推销员,走街串户征求订户收取报费或送报上门。可以先送报后收款,可以随时破月破季订阅报刊,也可以随时停订退款,遗漏的报纸还能及时补送。不论路途远近,只要有一个订户,也坚持送报,且风雨无阻。

  同此同时,报丁报童还千方百计地展开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他们不仅为读者送报认真负责,服务态度好,同时还为远离市区的工厂职工、学生代购书刊,代取包裹、汇款,代购货物及生活用品,凡是力所能及的都尽量帮助去做,且尽量做好。

  当时,读者订阅《新华日报》是要担风险的,《新华日报》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保护读者安全。规定外出送报或卖报的同志,身上一律不得带有任何读者的文字记载材料,读者若被跟踪盯梢,也会设法帮助摆脱。

  本版图片均为: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余 萍摄

原标题: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