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主要媒体多形式、全媒体报道清明节活动

05.04.2016  19:03

      “清明是一年中最美春光的开始,也是祭奠英烈、缅怀先辈的时刻。家国清明,今天就让我们和您一起守望家国、慎终追远。”这是4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段主持人语。由此,央视新闻频道推出清明系列报道《长征:信仰的力量》。

      清明节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分别通过开辟专栏、播发评论、现场报道等形式,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倡导文明祭扫新风。

      激励前进步伐

      春风拂去萧瑟,却吹不走追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围绕这两大主题,中央各大媒体在清明节期间都推出了内容丰富且充满追思之情的新闻报道。

      4月1日,《人民日报》图文并茂刊发通讯,报道了社会各界人士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迎接第三批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新闻。同时还刊发了中韩交接第三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消息。次日,《人民日报》又报道了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安葬的消息。节日期间,该报几乎每天一张照片,对各地祭奠英烈的活动予以及时报道。

      《光明日报》4月3日刊发题为《山水祭——晋东南人民怀念公仆孙文龙》的通讯,提醒人们在纪念革命先烈的同时,不要忘记建设和改革年代的英雄。

      《这个清明,用你的手为英烈的碑文描金》H5专题,是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耗时半个月策划制作的。通过该H5专题,网友可参观3D全景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亲手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描金。该专题上线不到24小时,就有48万多人为碑文描金。

      清明时节,央视新闻频道除了推出系列报道《长征:信仰的力量》外,还有系列节目《一生守候》,盘点在海外援建和援助他国抗击侵略的战争中牺牲的中国烈士,报道他们的安葬及其陵园管理情况;系列报道《你还在我身旁》,通过生者的叙述,追思新中国成立后的英烈。科教频道则播出了3集纪录片《英雄如山》,从赵登禹大刀队、中条山众冷娃跳黄河等英雄事迹讲起,为观众呈现了红色中国之英雄历程。

      4月2日,新华社在题为《汲取先烈的精神力量》的时评中说,祭先烈,需审视自我。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伟大实践,从来都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在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将先烈的精神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努力完成先烈的未竟事业。

      融入现代精神

      “文明祭扫你能做到吗?”清明节期间,央视网《复兴调查》栏目推出一项网上调查,截至4月4日19时,参与网民表示能做到的占到86.01%,做不到的占4.12%,说“这事老人说了算”的占9.87%。

      从4月1日起,《人民日报》推出《点赞中国·文明祭祀新风尚》专栏,每篇一个文明典型,已先后推出了《小村有座纪念堂 四十三年无土葬》《祭祀新三样 传递新风尚》两篇报道。4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清明传承清正家风》,把清明节慎终追远、缅怀亲人等习俗与家风建设相联系,报道了几位通过清明节传递家风家训的好典型。

      《光明日报》4月1日1版刊发评论员文章《让清明传统更具现代精神》。文章说,只要追思逝者的情感内核还在,留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清明纪念具体的表现形式大可向更适合当下精神的方向转变,更符合文明理念,更突显文化内涵。

      节日期间,光明网和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手推出“网络中国节·清明”大型活动。活动以“慎终追远、礼祭英魂”为主题,弘扬了爱人爱家爱国情怀,在PC端、手机端等多渠道推出大型专题、“云端祭扫”、小游戏等多种产品,还开设微博话题征集创意、寄予思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央视《新闻30分》《晚间新闻》等节目也在清明节期间连续报道了各地人们通过敬献鲜花、栽种绿植、网上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新风气。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但今年的清明更加“清明”。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李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