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科技创新主要产出指标大幅跃升 科技创新澎湃新动能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说。目前该实验室有关项目已正式启动,对于未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影响深远。
在江苏,科技创新正激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去年,我省科技创新主要产出指标实现大幅跃升,高质量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新进展。“江苏将进一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在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上求突破,特别需要重视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尽快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
硕果累累:创新创业舞台企业“唱响主角”
打印一个牙套只需要几十分钟,打印一件建筑模型也仅需要几个小时——凭借自主研发的激光技术尤其是3D激光打印,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激光技术产业的领跑者,可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钢铁等行业的核心零部件制造提供批量化便捷生产。成立短短数年,公司产值就突破亿元,以“黑马”姿态跃入业界视野,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中国已开始步入‘光制造’时代,希望中科煜宸可以在金属三维打印领域引领世界潮流,在激光制造领域处于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公司董事长邢飞说。
眼下,我省众多企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接连跃身成为创新创业舞台上的“主角”。由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8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显示,上榜企业都建有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3.2%,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15.8%,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倍、2.8倍。
“我省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扩大培育库,下拨省级培育资金2.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万家。”王秦说,我省还开展百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万家。同时,支持两院院士在企业和高校交叉设立工作站,累计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326个。我省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145家,保持全国前列。企业科技税收减免超过430亿元,增长22%。
驱动发展:高端产业引领转型升级“跃上层楼”
去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00亿元、650亿元、250亿元,保持年均30%左右增幅。今年3月25日,苏州工业园区发布园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全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先导区,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创新激发活力,得益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新进展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设新提升。我省培育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纳米产业成为国际微纳领域八大产业创新中心之一,物联网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光伏产值占全国一半左右、全球20%以上。
围绕重大平台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一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发布国内首个“超算云”,22个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无锡超算云’平台是一个以国家超算无锡中心为基础的高性能计算应用通用云桌面系统。”国家超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介绍,基于“神威·太湖之光”强大的硬件支撑,该平台将为科研院所、应用团队和企业等提供应用服务云平台软件框架的构建及高通量调度控制,使超算直接为实际应用和产业服务,且更加方便、简单、便宜。
为加快推进成果应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一平台、一中心、一体系”加快建设,目前已累计汇聚信息数据485万条,促成技术交易1500多项,带动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承载着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使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逐步成为我省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围绕技术供给,发挥省产研院的桥梁纽带作用,已累计选聘81个项目经理团队,培育建设42家专业研究所,衍生孵化企业580家,转化科技成果3100多项。”省产研院院长刘庆表示,产研院是连接高校院所与工业界的桥梁,也是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与江苏的桥梁。其所有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最终目的是闯出一条科技到产业的新路。
激荡热土:优化服务环境提供“孵育温床”
一直以来,我省致力于营造生命力旺盛、竞争力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面对发展中新遇到的瓶颈问题,出台“科技创新40条”“人才新政26条”“知识产权18条”等一系列新政,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为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江北新区发起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灵雀计划’,提供贷款贴息、投资奖励、研发费用补助等7大类财政资金支持。一大批企业从中受益,在江北新区落地、生根、发展。”南京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方靖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去年11月22日,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也纷纷在江苏设立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下一步,面向江苏未来发展重大需求,全省科技系统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发展的支撑能力。”王秦表示。
本报记者 吴红梅 王拓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