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理当“讲政绩”

03.02.2016  10:01

  最近下基层采访,听到一位基层干部如此慨叹:因为害怕戴上“政绩工程”的帽子,很多事情都不敢拍板,有时候甚至能不做就不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免摊上搞政绩的污名。

  听到这个话,不禁让人陷入沉思。的确,一段时期以来,有的干部为了片面地追求政绩,或者热衷于抓大项目、修大马路、建大广场,催生大量看得见的“硬政绩工程”,或者稍微作出一点成绩,就削尖脑袋往上面跑,要求宣传和推广,希望成为“典型”,甚至动不动就命名为“某某模式”、“某某经验”、“某某样本”,搞“软政绩工程”,造成大量的浪费,引发群众不满。对于这种现象,各地乘着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和“三严三实”的春风,加大曝光和打击力度,较好地抑制了部分干部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搞“政绩工程”的歪风,得到了群众以及舆论的欢迎和肯定。

  但是,因为打击“政绩工程”,连政绩也不敢讲,甚至以此为借口,消极怠工,为官不为,得过且过,则恐怕是“谨慎”得过了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位一天就要为衣食父母谋一天的福利,这是当官的本分。为政一方,本当理直气壮“讲政绩”、“重政绩”、“论政绩”。我们说干部不应该搞“政绩工程”,不是说干部就不要做事不需做出成绩来了,而是说追求政绩应该动机纯正,不应该为了个人名誉、升迁等私利而不顾公众的利益;应该尊重实际,不应该为了早出成绩快出成绩而拔苗助长,乱打“激素”;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为了面上好看而弄虚作假,东拼西凑;应该着眼长远,不应该为了眼前的好处而牺牲长远发展的潜能,等等。事实上,搞“政绩工程”与“讲政绩”是两码事、两个概念,干部当然不可搞“政绩工程”,但在自己的任上做出更多成绩,交出一份得体的答卷,却是职责本分所在。

  在“反四风”、严作风的大背景下,一些干部搞为官不为,不愿意大刀阔斧、风风火火地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却美其名曰“为了不搞政绩工程”,这是对“反四风”的误读,是对反对“政绩工程”的曲解,其不良后果值得警惕。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强调,为政就应该“讲政绩”、“重实绩”,让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重用,让尸位素餐、为官不为的干部得到惩戒,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干部把“讲政绩”和搞“政绩工程”区分开来,引导干部正确地“讲政绩”。同时,在一些不愿做事的干部当中,也难免有一些是事实上就是为官不为,只不过把“免得被说成‘搞政绩’”当成幌子,对这样的干部,则应该严肃处理。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千百年前,白居易、苏东坡以贬谪之身到杭州后,带领人民根治湖患,筑起白堤、苏堤,丰功伟绩至今为人们称颂。相反,一些地方花了很大力气盖起了高楼,建起了“地标”,却很快就被炸掉,很多“政绩”成为后人的笑柄,还有一些官员,因为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被百姓戳脊梁骨。这表明,为官一任,不是不要“讲政绩”,而是要讲什么样的政绩、谁的政绩以及怎样“讲政绩”。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