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为农服务农企合作”探索粮食经济发展转型之路

20.04.2015  13:46

 

为进一步推动为农服务工作,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粮食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壮大。根据市人大、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市粮食局依托购储中心,以泰州国家粮食储备库为支点,辐射周边10多个乡镇,积极探索了“储备粮库+农技公司+家庭农场”、“惠农资金金桥”、“粮食银行”、“粮食烘干服务中心”等新型农企合作模式,形成企业靠农户为农户,农户靠企业为企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农企双赢。

一、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1 、主动进位,及早谋划,着力为粮食订单“铺路搭桥

随着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我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不断涌现。针对家庭农场蓬勃兴起的实际,国储库从2005年开始着力于打造发展订单粮食,先后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对全市粮食规模种植、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重点对俞垛忘私村、京泰路东唐村、城北物流园、苏陈镇、淤溪镇、姜堰开发区、大泗等地的粮食种植大户进行上门走访、田头座谈,全面了解粮食生产情况、大户经营情况等,梳理出我市当前粮食规模种植与收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营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经营优势受技术、资金、运输等限制,未能有效发挥。 二是强农惠农政策惠及范围小。 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农户对国家粮食生产相关政策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使得惠农政策难以惠及广大种粮农户。 三是资金短缺,融资难。 随着农资、用工、机械收割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种植户资金需求量大,加之农村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存在手续繁琐、门槛高、期限短、利息高等问题,生产资金紧缺。 四是整晒、售卖难。 多数农场缺少晾晒场地、缺少烘干设备,只能在田间地头现割现售,以低价直接卖给粮食经纪人或者粮食加工企业,制约农户规模化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利用现有资源,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是发展订单粮食。 以订单种植户为切入点,构建“粮食+订单+农场”的经营模式。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 要求国储库充分利用托市收购等国家政策,以保底价、最惠待遇等吸收、固定并扶持一批种植大户。 三是建立惠农资金。 按照每亩不超过100元的标准,采用先垫后还、不计利息、履约有奖等方式,定向发放给订单种植户。 四是创新服务方式。 根据种植户需求,开展上门扦样、预约收购,提供粮食整晒场地、晒粮用具、机械化粮食装卸、输送等服务,为进一步开展粮食订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创新模式,深化措施,合力保粮食订单“落地生根

2014年来,把“粮食订单”作为为农服务的切入点,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实现农户增收,粮企增效。

创新订单粮食模式。 从初期的“企业+农户”模式,逐步发展为“储备粮库+农技公司+家庭农场”的订单新模式。联手红旗种业公司提供优质种源,联手苏中农业公司提供农技植保服务,让订单种植户享受到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全过程、全方位优质服务,截止今年4月,国储库小麦订单面积已由去年的4450亩扩展到23000多亩,签约的28个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分布在粮库周边10个乡镇,种植面积最多的达3000亩,近两年,至少助农增收120万元。

扩大惠农资金规模。 随着订单种植面积的扩大,“为农服务专项资金”规模也同步扩大,由原来的50万元增至150万元。同时,今年进一步完善了惠农资金领取的手续和程序,增加了“土地流转合同”凭证的提供。今年上半年,根据自愿申请原则,已向7位种植大户发放专项资金共90万元,更好地对为种植大户粮食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并承诺继续对订单种植收购履约率高的种植户给予履约奖励。

试行粮食烘干服务。 为有效缓解主城区周边农户高水分粮难处理、难售卖的问题,启动泰州国家粮食储备库烘干服务中心建设,并于2014年秋粮收购时投入使用,定向服务于订单种植户,只收取烘干成本费,对烘干后的达标粮按粮库同期同等质量粮食的收购价加价20元/吨以上收购。从烘干服务中心试运行以来,已为订单种植大户烘干稻谷3600亩2200吨。

发展“粮食银行”业务。 国储库利用现有仓储保管和经营优势,按照“存粮自愿、结算自由、保价增值”的原则,成立了泰州第一家“粮食银行”。种植户将产出的粮食交存粮库后,可灵活选择结算粮款的时间和方式,如果市场价格上涨,就按上涨价格结算,市场价格下跌则按保底价加同期农发行贷款利息结算,让农户稳赚不赔。目前,与国储库签订“粮食银行”服务合同的田亩面积达到6000亩,已入行粮食650吨。

3 、立足效益,强化服务,全力促粮食订单“开花结果

粮食订单”的试水成功,不仅帮助订单种植户解决了资金、信息、销售难题,而且有效保障和提高了他们的种粮收益。积极的政策、多元的措施、完善的服务、高效的团队,使我市粮食订单品牌效应的不断扩大。2014年,国储库秋季粮食订单履约率达到100%(扣除种植户自留粮外)。今年,立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手抓,做实、做稳、做大粮食订单。

从源头掌握粮源,提高经济效益。 在逐步扩大订单粮食规模的同时,注重把握粮源质量。引导家庭农场和种植户按照市场要求,扩大优质品种的生产,着眼经济效益抓粮源。今年上半年小麦订单签订,着重选择生产宁麦13、生选6号等优质小麦品种的种植户。

强化经营服务,巩固区域主渠道地位。 深化为农服务须从抓服务入手,要进一步立足区内,主抓区外,充分发挥粮食经纪人协会、购销网点和资金的优势,扩大服务范围,健全经营体系。截止3月,除了姜堰区、海陵区、高港区周边地区外,已有扬州地区种植大户加大国储库订单种植大家庭。

发挥烘干中心优势,适应粮食收购节奏。 去年下半年,国储库新建的烘干中心投入秋粮收购使用,试运行效果较好,但优势未充分发挥。日前,国储库已邀请相关设备专家对烘干设备进行检查验收。夏粮收购时,将在进一步完善烘干预约制度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订单种植户烘干时间,以保证烘干中心高效运行。

突出粮食银行业务,打造核心竞争力。 粮食银行”的开办帮助种植户解决了卖粮难、保管难、运输难、筹资难等瓶颈问题。目前,国储库“粮食银行”业务正走在从试行到推广的路上。今年,将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制度规范,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创新和丰富其功能、内涵,提升服务水平,争取让更多的订单种植户加入到“粮食银行”的储户队伍中来。

我市粮食订单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一是 订单合同不规范。 目前,大多数订单合同都是“意向性合同”,强调义务多,责任少,对于违约行为缺乏明确的惩罚措施,不具约束力。 二是发展环境不佳。 粮食订单发展还不算成熟,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缺乏保障机制。 三是经济效益不乐观。 订单粮食的推行是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经济效益上大打折扣。

二、下一步打算

要加快粮食订单的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粮食订单面积80万亩的目标任务,除了选择切合本地实际的订单模式外,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突出以经济效益抓粮源,促进粮食订单健康发展。

1 、加强沟通,充分发挥粮食部门引导作用。 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达到粮农增收、农业增效、企业赢利的目的。一是要加大宣传,让种植户充分认识到粮食订单的意义,变“要我订”为“我要订”。二是要加强沟通与信息共享,适时召开粮食订单合同意向会,搭建企业与种植户的沟通桥梁。

2 、完善合同制度,确保粮食订单履约。 由于粮食市场变化不定,作为订单农业主体的企业和农户,都担心对方毁约给自身带来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农企利益连接机制。一是坚持依质论价和优质优价的原则,合理确定订单收购粮食的价格。二是规范订单合同格式和内容,特别是规范粮食订单价格、违约责任、质量标准等容易引起纠纷的要素以及明确争议的解决办法。

3 、做好配套服务,增大粮食订单吸引力。 市场竞争也是服务质量的竞争,粮食收购订单工作的开展,同样离不开各项配套服务工作的推进。今年,将充分发挥粮食部门各自在粮食产前、产中与产后的优势,加强配合,积极为农服务。近期,国储库、红旗种业、规模种植户三方共同签订了《粮食订单全程服务协议》,搭建了从良种供应到田间技术指导,再到储备库收购一条龙服务平台,加快“粮食订单”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粮食订单是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实施国家粮食生产相关政策的重要形式,更是推进粮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动作。当前,我市粮食订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模式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未来,在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拓展为农服务内容,扎实开展订单种植、专项资金、粮食烘干和“粮食银行”业务,实现利农、富民、兴企的“多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