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为中国智造趟出一条血汗之路

23.01.2016  11:11

  叶檀(著名财经评论员)  

  经过三十年的市场化努力,中国业已成为世界产业链、贸易链重要一环,由于三十年前的资源秉赋、劳动力素质等限制因素,中国制造牢牢地被嵌入低端环节。现在,中国制造业转型中国智造,向制造业中上游进军。一步到位进入制造业最高端不现实,但在个别行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智造最好的实验区,产业链完备、基础设施发达、人口素质与商业文化深厚。长三角拥有2.1%国土面积,却占据中国四分之一的GDP,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的资源争夺战可以白热化来形容。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绝对不是一字之差,而是千里之差。常州进行艰苦的尝试,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希望常州、佛山等地的努力能够成功,为中国智造趟出一条血汗之路。

  常州弥补短板非常成功。

  中国智造的第一步是技术升级与科技人员聚集,这对于周边大城市环绕、富庶城市星罗棋布的常州并不容易。

  常州务实,没有一步到位让顶级人才驻扎在常州,而是借助外力,让常州成为财富创造之地、成为人生理想实践场所,最终使常州变成科技人才绕不过的地方。

  深圳有虚拟大学园,常州有科教城,是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力量与全市9万家民营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平台。如同淘宝成为小商家离不开的电子平台,科教城也渐成气候:5平方公里的城内,汇集全球1.6万名高科技精英,平均每天新增2.7件专利;每天新增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入驻创新型科技企业1000多家。

  地球是平的,外力是国际化的,不具备国际视野者不可能拥有一流的创新能力。以色列是创新时代热得发烫的词汇,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培育出147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超过欧洲所有公司的总和;800万人口,为世界贡献了20.2%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近两三年以来,中国企业家如朝圣一般纷纷踏上以色列国土,探讨在四面危机之中,以色列如何锻造强悍科技内核。

  常州捷足先登。2015年1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北京与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签署《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共同为“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揭牌,中国与以色列第一个创新合作实验区正式启动。如果没有超前一步的努力,没有敏锐的目光与既有的成果,园区不会凭空选择在常州,在人们想像中的江南小家碧玉城市。

  “杂交优势”的现实案例已经不少,有所成就的铭赛机器人公司,就是常州商业文化与外脑结合的产物,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资参股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能源装备、家用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是“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的重要科研。哈工大,中国老牌科技大学;深创投,中国一流的风险投资机构;常州,中国智能产业基地之一,南北优势结合的化学反应让人始料未及。这家公司来到常州,承担各种相关的高科技项目,创新节点如章鱼般伸出触角,公司新近设立了3000万元的天使基金,成为初创期机器人企业的培育者。

  政府规划、政府资金是绕不过的一环,关键是眼光与效率。中科院常州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骆敏舟博士瞄准的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HG)模式,这家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总收入1/3来自政府经费拨款,1/3来自竞争性项目,1/3来自企业的合同收入。企业的专业度,政府的商业观,以及共同的诚信,三者不可或缺。

  与一些地区轻视劳动力结构不同,常州开始重视劳动力培训与归属感。训练有素的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是中国智造不可缺失的一环。在中国制造时代,未经培训的农民工匆匆走上流水线,他们没有城市归属感,充满了愤怒,这对于城市是柄利剑,劳动力人口流入的地区缺乏显而易见的劳动效率优势,常州希望突破愤怒屏障,城镇化过程中各方人士得到均等服务。

  中国制造转型是个艰苦卓绝的工程、是宏图与细节缺一不可的改革。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常州实验尤其有价值,可以展示政府与企业的咬合,长板与短板的相嵌,以及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产业成功升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