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经济转型走出“微笑曲线”

02.04.2016  11:24

  新华报业网讯 “面对企业成本上抬、利润下滑,我们及时出台《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实施创新发展‘5+2行动’,从舆论上、政策上、要素配置上引导企业主动转、加快转、坚决转,赢得了发展先机。”

  3月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拿出一组数据:去年,丹阳纳税总量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3家,户数较前年有所下降,但纳税总量却从29.66亿元增至32.17亿元,增长8.48%,企业户均纳税额增加了2100多万元,增幅达到28.21%;在纳税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纳税增幅前20强中,最高增幅805%,平均增幅300%以上;在工业企业纳税前50强中,有40家企业是高科技型企业……“这说明,丹阳的经济运行情况良好,转型升级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步伐,发展后劲十足。”童国祥说。

  建设“黑暗工厂”,

  “丹阳制造”变身“丹阳智造

  “传统制造业提升离不开智能化改造!”在这种理念指引下,丹阳市委市政府出台“智能制造推广计划”,以每年安排技改专项基金1000万元的力度,数年内撬动资金400亿元,把“丹阳制造”打造成“丹阳智造”。

  走进江苏精工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精锻车间,见不到过去那种数十名工人在操作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公司董事长朱昌宏告诉记者,实施“机器换人”后,原先150多个人的活现在12个人就干完了。江苏迅驰是一家年产汽车灯具50万套的传统企业,2013年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智能化生产改造后,用工减少了59人,年降低生产成本500万元,人均产值提高了15万元。

  这几年,丹阳先后对海昌眼镜、恒神碳纤维、新通达电子等12家重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车间见不到人、看不到灯,都是机器人在生产,今后,这种‘黑暗工厂’在丹阳会越来越多。”丹阳市发改经信委主任张荣海说,“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5%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丹阳智造名副其实。

  绘制“微笑曲线”,“卖产品”变身“卖服务

  走进江苏仅一包装技术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满专利证书的“专利墙”。企业200多名员工中,有168人是研发设计人员,拥有专利200多项。数年前,他们还是一家生产包装设备的装备企业,现在企业把生产环节全部外包,只留下设计、组装等环节,只有一个组装车间的三层小楼却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着包装设计和包装设备解决方案,年产值达4亿元。

  从“卖产品”到“卖设计”、“卖服务”,在丹阳,很多企业从微笑曲线的低端环节跃向了高端环节。鱼跃集团过去是一家生产血压计、听诊器、轮椅车等低端产品的制造企业,近年来,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成功向产业链高端进军。去年,鱼跃与阿里健康、辉瑞制药共建医云健康平台,当年实现线上销售4亿元,今年预计达到7亿元。堂皇、圣布凡、沃得机械、奇瑞科技、万乐复合、天工特钢、中联网仓、淘镜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在“微笑曲线”中笑了起来。

  丹阳市科技局局长刘宏程说,去年开始丹阳实施了“科技小巨人培养计划”、“众创空间打造计划”、“金融资本支撑计划”、“人才建设保障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同时,丹阳市委市政府着力引导企业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上市挂牌、引进战略投资等路径,推动“债务经济”转变为“股权经济”,有效化解了资金紧张难题;引资同时更引智,通过引进40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一大批企业实现了凤凰涅槃。

  瞄准“朝阳产业”,不惜“转行”谋“转型

  “过去提到丹阳,人们都会想到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家纺这些产业,现在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产业拔地而起,成为丹阳新标志。”丹阳市市长陈可可告诉记者,通过大力推进“新产业培育计划”,加大对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全市已形成功能纤维材料和高性能金属材料为代表的核心产品群,拥有各类新材料企业200多家,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现有相关企业53家。恒神股份的碳纤维、奇一科技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博昱科技的光扩散膜……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广泛、自身资金链稳健的科技型企业引领丹阳经济华丽“转身”。

  “不惜转行促转型,肯定会有阵痛,但如果在理念、产品、技术、业态、商业模式、融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成功推进创新,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童国祥说。

  不久前,镇江市委书记夏锦文在丹阳调研时说,丹阳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特色越来越明、活力越来越强”,令人振奋。正所谓“风雨之后见彩虹”,丹阳在转型升级的探索中已走出了一道靓丽的“微笑曲线”。

  本报通讯员唐斌史惠铭本报记者晏培娟刘庆传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