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交往史上,有哪些不可不知的古代名人?

07.11.2015  00:04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吕晓勋

  11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国会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到,中越要做相亲相望的好邻居。“古有互通互鉴之道,近有共御外敌之情,今有振兴繁荣之业”,无疑是对两国几千年来友好关系的最准确概括。

  早至先秦时期,越南先民——古雒(骆)越部族,与华夏民族特别是南方百越民族,就有了多方面的联系。两千多年来,不仅有官方的使节交往,还有各种身份、各种途径的人员交往,为促进古代中越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阮安、阮攸、梁如鹄,郑和、蔡廷兰……这些人名,有些你可能没有听过,但他们的生平、事迹,你有必要知道。

  阮安

  交趾(今属越南)人,明永乐年间入宫。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内城城池的最后建设,并且负责重建了三殿(奉天、华盖、谨身殿)。除了负责城池营建外,阮安还曾多次参与治理通惠河道等工程。他所提出的修治方案详细、可行,常能迅速得到上面的批准。

  阮安为人勤俭朴素,清廉正直,屡次督建重大工程,业绩显著,得到皇帝的很多奖赏。但他把赏赐的钱物全部上交国库,死的时候“囊无十金”,如此廉洁,实为少见。其克己奉公的品德,受到当时许多人的称赞。

  阮攸

  1765年生,越南最有代表性的古典诗人,被越南人尊为大诗豪,世界文学评论界常把他与俄国的普希金、德国的歌德和中国的曹雪芹、屈原并论。

  1813年,他升任勤政殿学士,被派出使中国(清朝)两年。在旅途中,他曾凭吊屈原、贾谊、嵇康、李白、杜甫、柳宗元和欧阳修等诗人的遗迹,写有怀念他们、表达仰慕心情的诗集《北行杂录》。回国后,他将明末清初青心才人的小说《金云翘传》,用字喃再创作为越南六八体同名长诗,成为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

  梁如鹄

  安南后黎朝大和元年(1443年,明正统8年)出生,长津县(今越南海阳省嘉禄县)红蓼村人。曾奉命出使明朝,学习中国的雕版技术。据传,他在中国时,天天到郊外去看木刻匠操作,并常常与他们交谈,学习印刷方法。返国后,他把刻印技术传授给乡人,依样刻经、史等书籍以印行流通。

  延宁6年(1459年,明天顺3年),梁如鹄再度出使明朝,带回了更纯熟的技术,使得长津县的刻工名满越南天下。梁如鹄遂被刻工们遵奉成刻字祖师爷。

  郑和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曾七下西洋,每次到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占城(今越南南部)。在那儿,郑和代表明王朝递交国书并赠送厚礼,这些礼品有中国出产的丝绸陶瓷、冠带袍服、金银首饰等等,受到当地人民的极大欢迎。

  郑和将带去的耕耘工具分送给当地人民,派人传授耕种及引水灌溉的方法;带去了中国药物种子,帮助占城人民培植中国药材;船队炊事人员还教当地人学会了制作豆腐、豆腐皮、豆腐干。占城国王见到中国明朝的铜钱后,便设立一个铸钱工场,由郑和派出专门技师雕刻钱模,传授炼铜和浇铸,后来占城民间就有了铜钱的流通。由于占城常常涨水,民居常被水淹,郑和便教他们建造有四只脚的屋。郑和的一系列举措,实实在在地加强了明朝与古越南之间的联系。

  蔡廷兰

  1835年,清朝澎湖儒生蔡廷兰,自厦门乘船返乡时遇险,被风吹到越南广义省,得到阮朝官员的救助,次年初夏,他由越南中部走陆路回到福建。

  蔡氏从越南中部上岸,纵穿越南大半国土,后将其亲历见闻,撰成《海南杂著》一书。书中不仅记录了越南深受中国的政治制度影响,还记录了中越两国的经济贸易情况,以及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如汉字在越南的广泛被使用,共同的神灵崇拜等),这些都成为人们研究清中后期中越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越山水相连,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双方之间人员的往来,一直以来也是十分频繁。知古是为了更好地鉴今,毗邻而居的两个国家,只要能登高望远,携手努力,必将为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促进地区共同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明代中越两国历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人物——阮安》作者:马蛟李粒

  《郑和下西洋七次出访越南》作者:韩胜宝

  《从蔡廷兰的<海南杂著>看中越文化交流》作者:谢小兰滕兰花

  《中越关系历史演变与南海争端》作者:于向东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原标题:中越交往史上,有哪些不可不知的古代名人?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