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志”揭秘!100 多位学者 7 年创造史上之最

12.10.2018  14:23

  这是一群中国顶尖学者与一条河的故事:

  100多位专家,跋涉10000多公里,行遍1000多个村镇,耗时整整7年,编纂了9卷本、1500万字的皇皇巨著。

  2018年10月12日,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品、现代快报策划制作的26分钟纪录片《中国运河志》正式上线。这部刚刚在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中斩获"组委会特别奖"的纪录片,为你揭开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运河出版工程背后的故事。

   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运河出版工程

  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通江淮之间的邗沟,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中国大地上的这条生命脐带延绵流淌,奔腾至今。然而,关于它的资料虽然浩如烟海,却零星散落在各个领域,从来没有人对它们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全面系统的研究。

  2012年,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邀请了邹逸麟、赵世瑜、张廷皓、张英聘、李孝聪、李泉、王云、张士闪、吴滔、吕娟、倪玉平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开始《中国运河志》的编写工作。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运河出版工程。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出版集团,组织来做《中国运河志》这样一个浩大的出版工程,主要是出于一种文化使命,文化担当。也是我们出版人的文化情怀。"中国运河出版中心主任胡久良说,希望通过《中国运河志》,更好地展现中国运河的历史文化、让国内外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运河、了解中国运河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考察连滚带爬,走遍沿岸每一个村落

  邹逸麟,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运河志》总主编。今年83岁。

  60多年前,邹逸麟师从谭其骧先生,开始做历史地理学和运河研究。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现在已满头白发。"一辈子写了不少运河的文章。对运河这个问题很有兴趣。"

  河流都是从高向低流,运河有的地方却要翻越高岭。在没有电力的古代,是如何让运河的水从低向高流的?水源从哪来?河道怎么走……这些问题,都令专家们深深着迷。

  答案不仅仅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古籍中,更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来自实地考察。运河边上的每一块碑刻,或者哪一户村民家里的族谱,都可能会留下关于运河的重要记载。

  △李泉教授在校验古籍

  年近七旬的李泉,是山东聊城大学教授、《文献卷》和《大事记》的主编。他走遍了山东运河沿岸的所有村落,不放过任何一份碑刻和族谱。有好多次,他被当作文物贩子被村民赶了出去。

  △运河志专家在田野考察

  类似的经历,几乎每位专家都遇到过。他们一年中,至少有4个月以上在做田野考察,"这种考察往往是连滚带爬的,浑身的泥。"采访拍摄时,专家们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放弃著作权,从大英图书馆拿到古地图电子版

  当李泉在为运河的文献资料皓首穷经的时候,71岁的李孝聪则在满世界寻找古地图。

  李孝聪是北京大学的荣休教授,历史地图研究领域的专家。承担《中国运河志?图志》主编工作。他前后收集了65种数百张运河古地图。

  这些地图散落在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被保存在海外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1992年,李孝聪在大英图书馆看到了一幅康熙年间的古运河地图,图上有大量的注记,为了解康熙时期运河的治理、维护,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这幅古地图一直让他念念不忘,牵挂了20多年。

  △李孝聪教授在海外收集古地图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2017年4月,李孝聪再次到大英图书馆,终于得到了这幅地图的数字化高清图影。代价是,放弃自己的著作权。"对应的条件,我无偿可以使用他们馆藏的已经数字化的地图的图像。不仅是这张运河图,他所有的,我曾经给他们写过说明的,我全部都要。"说起这一段,李孝聪很"得意"。

   南北文化交融,至今仍滋养着3亿中国人

  △中国大运河滋养了沿岸3亿中国人

  人口的流动和交织,让中国南北文化和习俗得以交融,催生了流光溢彩的运河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和习俗,今天仍然在滋养着运河沿岸3亿中国人。

  中山大学教授吴滔,和山东大学教授张士闪,就在做着运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解码工程。他们分别负责《城镇卷》和《社会文化卷》。

  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城市,都是因为运河而兴的。山东临清就是一座"因运而兴"的城市。跟随张士闪,现代快报记者在这里见识到了一种特别的什香面:吃一碗面,居然要配十八种到二十种小料。这么精细讲究,还是在那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豪爽粗放的山东吗?

  △运河美食融汇了南北方食物的精华

  "这显然和运河有关。"张士闪发现,运河对于各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饮食小吃、戏曲、岁时节日、民间信仰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大运河,产生于一个对水有充分理解的国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原院长张廷皓,也是《中国运河志》的核心专家。

  △大运河壮观的日出美景

  他总结,"大运河是产生在一个对水有着极大需求的国度,产生于一个对水有着充分理解的国度,有独特的理解,对水的规律。它是产生于一个有能力处理水资源最复杂问题的国度,创造就创造在这儿。她理解水,理解水和水的关系,理解水和人的关系。"

  2500年滚滚向前,大运河掌控着历史潮流中一个个帝国的命运,一个个王朝的国祚,一座座城镇的兴衰。

  △依然繁忙的大运河

  这群现代的"修河工",正用纸和笔,挖掘两千多年来,这条河流印凿在中国大地上的痕迹。他们用历史,更用未来的眼光,审视着这条河流,解读中国何以富庶和伟大的密码。

  现代快报记者 朱俊骏 孙兰兰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