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10.03.2015  12:05

中国奇迹将在新常态下延续

赵晋平

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按照现价美元汇率计算,中国GDP首次跨上10万亿美元的台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强大韧性,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国际对比看,中国经济奇迹名不虚传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到2013年的34年,按照不变价计算的全球GDP累计增长2.3倍;同期中国GDP增长21.4倍,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1.7%提高到12.3%,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在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都下降3.4个百分点,日本下降3.3个百分点,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下降1.4—2.6个百分点;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主要新兴经济体虽然有所上升,但升幅均小于1个百分点。

从中国人均GDP来看,目前仍然属于世界较低水平,但与全球平均值的差距迅速缩小。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计算,198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93美元,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7%;2013年中国人均GDP增加到6810美元,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64.9%,与美国的差距也由34年前的65.3倍缩小到7.8倍。经济增长在增强中国综合实力的同时,也极大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在中国迈向经济大国的进程中,制造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为117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制造业的2.6%;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3万亿美元,在全球的比重上升到20.7%,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目前,中国有220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全球的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的比重持续上升。1980—201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9%。尤其是在2010—2013年即国际金融危机后的4年中,中国的贡献率进一步上升到26.2%。这一时期全球经济2.44%的年均增幅中,0.64个百分点来自中国,高于美国的0.56个百分点;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加在一起只占0.27个百分点。从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三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步回落,但由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在上升。按现价美元和世行统计口径计算,2013年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应的增量是924亿美元,分别相当于2010年、2000年和1990年的1.3倍、3.4倍和8.9倍。换句话说,2014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4%对应的GDP增量,大致相当于2010年基数增长9.4%、2000年基数增长25.3%的增量。

除了自身增长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中国进口持续增长为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直接动力。34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口累计增长90多倍,年均增速在15%左右,快于全球平均增长率1倍以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几年中,中国进口增长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美国,为世界各国出口增长提供了巨大市场。中国服务进口从1982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291亿美元,增加约170倍,成为拉动其他国家服务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快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带动东道国经济和就业增长,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招商引资的主要对象之一。

新常态下中国将长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从中长期来看,较低的增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预计未来1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金融危机之前20年的平均值,大致保持在年均2.7%左右的水平。

未来一个时期,虽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自然回落,经济将呈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从基本面看,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一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成效逐步显现,服务业和绿色环保、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研发投入水平持续提升,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创新成果转化明显加快;三是城镇化进程提速,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需求持续扩大;四是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将进一步释放新的红利;五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拓展新的增长空间,有利于培育中国跨国企业。

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不断提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将持续增强。按照今后1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计算,假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到202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达到15%,到2030年将达到20%左右。如果考虑到汇率升值和相对物价上涨,这一比重可能更高。相应地,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大致保持在30%左右。另外,假定中国未来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12‰,按照6%年均经济增速测算,中国的人均GDP到2020年可超过1万美元,2033年超过2万美元(均按2013年现价美元计算),并在2025年前后超过全球人均GDP平均值。中国经济发展将跨上新台阶。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穆荣平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科技快速进步的过程,而且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已经具备抓住新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的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活动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从研发经费看,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3312亿元,名列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09%,超过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从研发队伍看,2014年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

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显著进步。2014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上升至第四位;发明专利申请量92.8万件,同比增长12.5%,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26169件,其中24007件来自国内。2013年,世界28%的专利申请集中在“计算机”“电气机械、仪器和能源”“测量”“数字通信和医疗”等5个增长最快的技术领域,其中中国占28%,已经与发达国家比肩。

科技活动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近年来,中国科学家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美、俄、捷等国科学家合作测得第三种中微子质量平方差,标志我国基础研究开始涌现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成功突破7000米,标志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运算速度连续四次居世界榜首,北斗导航广泛服务于国土、测绘、交通、救灾等领域,高分二号卫星推动民用遥感达到亚米级高分辨率,快舟二号卫星成功升空标志我国战略高技术研发和军民融合取得重要突破。杂交水稻百亩均产突破1000公斤,引领世界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继续保持在76%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达77%;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的占76.3%,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40%,首次超过高校位居第一;企业发明专利超过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55%。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高铁、核电等重大技术装备走向世界,华为、中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创新型企业兴起,标志着企业创新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