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迎来“观众大时代”

02.06.2016  05:02

            将于6月3日全国上映的中韩电影人合力打造的悬疑电影《记忆碎片》,与2000年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经典名片同名。片名“撞车”不说,采用倒叙的讲故事手法也颇有些雷同。该片自启动宣传以来饱受多方质疑,但制片方却很有胆量和勇气,日前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千人测评《记忆碎片》活动,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电影测评活动,也昭示着中国电影正从导演中心制、资本中心制向观众中心制转型。

      定量分析变成现实

      一部电影在放映之前,观众多与少,事先没人能讲得清,事后则是票房说了算。对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观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一系列“自来水”影片的出现,意味着电影观众大时代正式到来。

      市场的诸多不可预测性,导致很多制片方、宣发机构在发行一部影片时就像是进行一场赌博,《百鸟朝凤》就是一个鲜活案例。《百鸟朝凤》排片率从最初不足2%到最高峰20%左右再到现在的6%左右,犹如过山车一般,营销手段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观众真正走进了电影院,让一部艺术片“起死回生”,如今影片票房直奔8000万元,充分显示了观众扭转乾坤的力量。

      对于观众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观众与电影市场复杂的联系等问题,中国电影评论家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讨论过。时至今日,由电影界和金融界资深人士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电影测评系统的研发机构聚影汇经过十几年的研发,终于开发出一套电影测评系统。

      5月21日下午,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聚影汇联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和微影时代在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举行观众、影评人、媒体记者共同参与的千人测评《记忆碎片》活动,24个样本观众佩戴了便携式脑电仪,随着电影放映,脑电仪同步从24个样本观众身上采集数据,记录下他们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准确定位哪些镜头或场景让观众激动、感动、投入、紧张、轻松、关注、疲乏、厌恶等。

      观影结束后,测评数据同步显示出24个像心电图一样的图形,有高点,有低点。高点,即表明此时此刻的影片情节非常吸引观众;低点,则表明此时此刻的情节观众不太感兴趣、容易走神。

      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说:“一直以来,电影如何实现定量分析,如何让观众这一核心力量真正成为电影产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是电影学界和业界共同的目标,如今终于变成现实。”

      好不好看观众说了算

      观影测试主要关注几个重要参数,即观众的专注度、放松度、厌恶度等。电影测评实际上借鉴了电影观众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前沿理论与经验,也使用了社会科学和田野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

      朱玉卿表示,测评系统给出的上下波动的曲线把参与测试样本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所有心理变化、情绪变化毫无遗漏地标示出来,制片方可以通过曲线的高点和低点来考虑影片的哪些情节需要加强,哪些情节可以拿掉。在他看来,测评的终极目的是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出发,帮助影片投资方、发行方和营销方减少误判,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规避潜在风险。

      《记忆碎片》拍了3年,由号称“韩国黑泽明”的朴裕焕导演,本来也想走暗黑悬疑惊悚路线,主演雷佳音、夏梓桐也是按照黑色悬疑的节奏来演,但影片加了相声演员李菁和何云伟两个活宝,在惊悚的世界里穿插了两个喜剧元素,使得整部影片的格调就变成了悬疑+惊悚+喜剧。很明显,导演和编剧不想将影片拍成纯暗黑片。

      尤其是李菁的每次出现都极其“讨喜”,经常被弄巧成拙搞得不着四六,他那最具特色的大眼睛总是装作无辜,饰演的一个倒霉笨贼每逢出场总能引得笑声不断。测试现场,34.7%的观众表示对李菁饰演的角色印象很深(仅次于雷佳音饰演的男主角)。

      片名“撞车”屡遭网友质疑,《记忆碎片》制片人熊英对此表示:“我们确实考虑过片名,但看完之后,又觉得它名副其实。我们定这个片名没有想什么‘山寨’,或者想去抄袭大片,而是因为它的名字和剧情确实是匹配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片总监制尹成奎到目前为止已经看了3遍片子,他进一步解释说:“诺兰的《记忆碎片》只有3个人,我们这部电影有好多人物,是每个人不同时段的记忆碎片组合成的一部电影,组合方式跟诺兰的影片是完全不同的。”

      负责影片宣发的北京基点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森则表示,该片将在10个城市抽取幸运观众进行免费观影。“为什么呢?大家以为这是‘山寨’片,我们就邀请观众免费看,看看这是不是一部‘山寨’影片。”

      电影归根到底是属于观众的。一部票房高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但是好电影一定是观众和市场都认可的,这是电影观众大时代最直接的体现。对于这场活动的意义,章柏青表示:“千人同测一部还没上映的新片,在我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动用如此先进的高科技测评仪器,把普通观众的真实观影感受和观影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让观众直接参与到电影的闭环链条中来,这是中国电影的一大创举。”      (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