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玉兔”月球车发现新型月岩石

24.12.2015  11:57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2月22日报道】科研人员今天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刊文指出,中国的“玉兔”月球车发现了新的月球岩石品种。“玉兔”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首台登陆月球表面的探测装置———如果那些在月面坠毁的轨道探测器都不算数的话。

  “玉兔”正在探测的区域曾被相对较近时期的火山活动所改变。这里的岩层相对年轻,距今不超过30亿年,岩石成分不同于过去探月工程带回的那些样本。

  人们通常认为,月球产生于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与年轻的地球发生的一次碰撞,一个炽热的熔岩团由此诞生。5亿年后,月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不断释放热量,导致月壳下方的月幔发生熔融,引起火山喷发。

  迄今为止,从月球采集的玄武岩样本中的钛元素含量要么特别高,要么特别低。但“玉兔”在对一座环形山附近的“年轻”岩石样本进行检测后发现,这里玄武岩的钛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铁含量则相当高。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玄武岩所含矿物质的结构与成分能够透露出形成玄武岩的岩浆信息。

  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分析“玉兔”数据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专家布拉德利·乔利夫说:“月面各处的钛含量存在差异,说明月球内部物质的成分并不单一。我们还在尝试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

  此次研究成果还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分析轨道探测器的月面观测结果。

  乔利夫说:“我们的遥感观测现在有了‘实地数据’,这是一个关键地区的典型样本。我们从轨道上发现其他地区也存在相同的观测信号,现在知道其他地区很可能存在类似的玄武岩。

  “玉兔”月球车在2014年初失去移动能力,但至今仍能收集数据,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月球机器人。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12月22日报道】2013年12月14日,中国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顺利着陆,证明其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是认真的。登陆后不久,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玉兔”号月球车开始探索月球表面。中国也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两年后的今天,“玉兔”在月球表面被称为“雨海”区域的探索开始有了成果。根据《自然·通讯》杂志的报道,“玉兔”发现了一种此前从未探测到过的新的火山岩。这种玄武岩从未出现在美国和苏联探测的月球表面区域。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山东大学教授凌宗成指出,“玉兔”探测的这片区域的火山岩与此前搜集到的任何样本都不一样。这一发现表明,月球上地幔的组成比地球更多样化。此外,这些火山岩的出现也证明月球要比苏联和美国此前的样本研究结果所显示的更丰富。

  这是40年来首次针对月球表面新样本进行的研究。

  【英国《卫报》网站12月23日报道】中国科学家们识别出一种新月岩。

  这个从“雨海”一处撞击坑传出的消息再次提醒人们,行星探测不再是俄罗斯人、美国人或欧洲航天局的专属活动,日本、印度和中国都已利用本国火箭发射了月球轨道飞行器。

  自从“阿波罗”探月计划结束以来,美国科学家们主要通过轨道飞行器开展月球科研活动。执行中国无人探月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形成时间较短的熔岩流上卸载了“玉兔”月球车。该月球车随后开展活动,并发现了月球上的一个矿物学秘密,即一种“具有独特化学构成的”玄武岩。

  预计这项研究将为人们弄清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邻居的起源问题提供新思路。

  冷却后的熔岩所含的混合矿物质很能说明问题,地球化学家们可借此再现岩流形成及发展过程。

  宇航员在考察活动中取样的玄武岩或苏联月球探测器收集的玄武岩,一般可通过钛含量的高低加以区分。至于40年来首次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带来的这个最新发现,其钛含量适中,且富含氧化铁。

  华盛顿大学的布拉德利·乔利夫说:“这种多样性告诉我们,月球上地幔化学构成的一致程度远低于地球上的地幔。综合考虑化学特性和年龄等因素,我们可以弄清月球上的火山现象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