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中国文化年” 中德“小小少年”绿茵场结友谊

26.08.2015  11:38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初秋的德国,气候宜人。

  一群十多岁的中国少年日前走进德国西南部城市曼海姆,他们不会讲德语,英语说得也不溜,却和同龄的德国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只因彼此都掌握一门“世界语言”——足球。

  

     【缘起“中国文化年”】

  2012年,“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德国举行。那年夏天,由中国男足前主教练施拉普纳等三位德国友人发起的首届德中U16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曼海姆打响。自此,中德青少年交往、中德足球交流平添了一条新的纽带。

  根据在德中两国轮流举办赛事的模式,今年的德中U16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回到了德国曼海姆,来自中国郑州、沈阳、青岛、镇江的4支队伍与德国巴符州、黑森州、莱法州的5支球队参与角逐。

  

  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宋敬武(左一)、曼海姆市前副市长费力克斯·库尔茨(左二)、中国男足前主教练施拉普纳(右二)、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梁建全(右一)共同为三四名决赛开球

  德国巴符州州长温弗里德·克雷奇曼在书面贺词中说,运动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把人们联系起来并拉近他们的距离,这也是本次德中U16足球比赛的宗旨。

     【场上切磋技艺】

  

  经过两天的预选赛,中德双方各有两支球队闯入22日的半决赛。当天下午,记者走进比赛现场——曼海姆卡尔-本茨球场西侧的训练场。平整的草坪在阳光下鲜翠欲滴,球场一侧看台上陆续坐下百余名观众。

  按照赛程,当天下午一共进行四场比赛,即两场半决赛、三四名决赛和决赛。如此紧凑的安排似乎已把这项赛事与人们印象中的职业球赛区分开来,而半场20分钟、中场休息5分钟的比赛规则更凸显这是属于少年们的比赛。

  

  图为郑州队球员们在进球后庆祝

  不过,比赛毕竟不同于游戏或训练,裁判员、现场比分播报员以及球员入场式等比赛元素一个也不少。更重要的是,这些不满16岁的足球小子在球场上高度专注,对胜利的渴望在一次次拼抢和队员间的大声呼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是比赛就会有输赢。两场半决赛的失利将中国代表队在本次比赛中的最好成绩锁定为第三名。最终,FCA瓦尔道夫队、SV瓦尔德霍夫队和郑州市U16代表队分获前三,郑州队还获颁“公平竞赛奖”。

  

  图为获得季军的郑州队球员在颁奖礼上高举奖杯

  虽然没能摘得桂冠,但与德国同龄球员的竞技切磋却给中国小球员们带来启发。郑州市U16代表队主教练苏斌在赛后表示,德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球队和球员,队员们通过比赛学到一些德国足球的精神,不仅是技战术,更包括场上的投入、对足球的追求等,德国社会浓厚的足球氛围也让队员们感触很深。

  

     【场下街舞遇上功夫】

  比赛结束已是傍晚时分,中德两国的小球员们相互握手致意,有的还在彼此的球衣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15岁的FCA瓦尔道夫球员尼古拉对记者说,中国球员在场上表现得无所畏惧,踢得很好,欢迎他们明年再来。

  

  图为赛后沈阳队两名球员请施拉普纳在球衣上签名

  晚上6时,一场聚会式的颁奖礼在球场边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这场典礼鲜有长者致辞,而是由德国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同龄人用歌舞将颁奖流程串联起来。

  带有西方流行文化色彩的街舞点燃了现场气氛,两国小球员们频频鼓掌叫好,并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来自河南队的4名队员还即兴上台,表演了中国功夫,铿锵有力的招式和一次次空翻引来德国青少年们阵阵尖叫。

  

  图为来自曼海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青少年们在表演街舞

  街舞与功夫,不同背景的两种文化元素交融,产生了神奇的反应。演出之后,两国青少年们聚在一起,为对方的精彩演出点赞。

  看台上,两名河南队球员拿出手机,邀请三名FCA瓦尔道夫队的小伙伴们玩起自拍。夕阳下,三种不同肤色、五张青春洋溢的笑脸无限美好。

  

  此刻,由足球而缔结的友谊跨越国界,根植于两国青少年心中。(记者沈忠浩、申正宁,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