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故事 古骨新风——萧和人物画作品展开幕

29.06.2018  04:13

        新华网南京6月28日电(戚轩瑜/文 唐杨/图)6月27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文艺群体(组织)展览与推广中心、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共同主办的“古骨新风——萧和人物画作品展”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

古骨新风——萧和人物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文艺群体(组织)展览与推广中心”主办的首次展览。

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现场

      江苏籍画家萧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民建书画院院长。他此次展出的人物画作品涵括了童趣系列、佛教系列、青花系列、民国系列和古风系列等。

萧和现场致辞

        萧和尝试以微见著,以人文精神去看待历史,去重新诠释历史人物,他的画作背后阐述着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思考。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现场致辞时表示:“中国画是本土的绘画,但中国画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在萧和先生的这些作品里充分体现了古今中外文化传承、创新、融合的特点。

        “在当代人物画家中,萧和的探索值得关注。他笔下所描绘的丰富世界,既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打通了古与今、中与西的壁垒,为观者呈现了一个秀逸俊雅的艺术世界。”徐里评价道。徐里认为萧和的人物画作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到人民中去”,通过作品来表现生活、表现人民、表现时代、表现传统,并传承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与中国美术的优良传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发言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出席画展时,以“和、文、美”三字来高度评价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和我们一般画家有点不一样,一般画家追求的是画面之美,是某一个瞬间,但看萧和先生的作品,他的每幅画中都有经典的中华元素,有经典的中国故事。”章剑华表示。

        章建华提出,艺术家要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为立身之本,要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甚至要创造经典之作。“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就是隽永之美、永恒之气、浩荡之气。”他认为萧和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是在讲好中国的故事,因此他的作品有更深的内涵,更大的价值。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章剑华发言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萧平作为萧和的兄长,也现场介绍了萧和的家庭传统、师成环境。萧平认为,萧和曾在农村劳动生活的这段经历对他的绘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历。“萧和对于中国画线描的功底是非凡的,因为我们对传统‘十八描’,对唐宋元明清期间一千多年人物画的技法都进行过梳理,在他的绘画中对这些东西的再现或变化都有清晰的反映。”萧平介绍道。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萧平发言

        作为本次画展的主办方之一,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表示,他欣赏萧和作品最强烈的感受是绘画的故事性。“萧和的作品讲了很多从古到今的故事,几乎每张画都包含一个中国的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给观众以震撼和美的享受。”边伟说。萧和作品中表达出的绘画语言同样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边伟认为萧和的绘画语言是传统的,蕴含着大量的中国元素、中国基因,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的长处,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风、书卷气和现代感。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发言

        画展开幕的现场,萧和将自己的2012年创作的《虎溪三笑》捐赠给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以作收藏,画幅纵96厘米,横178厘米。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向萧和现场颁发了有关收藏证书。萧和认为,“虎溪三笑”这幅作品给他的感受是中国不同的三大教可以和谐相融,而非排他,这种包容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尤为可贵的。

萧和将自己的2012年创作的《虎溪三笑》捐赠给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以作收藏

        “绘画不是图解,不是表象的再现,画家要有思想,作品要有内涵。我试图以人文精神去看待历史,去重新诠释历史人物。”萧和说道,“我尝试以微见著,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去阐述这一社会剧变,清末民初系列的西风东渐与瓷路青花的国风西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我坚信真善美是绘画创作永恒的主题,传达正能量是画家的使命。

        在画展开幕前,文艺界包括美术界的知名学者、专家也围绕萧和此次展出的精品力作进行研讨、分享和交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认为,萧和的人物画较少采用现实题材,以古代与近代的题材为主,譬如清末明初的题材,在历史的距离感里面显现出开阔的文化视野,用深邃的历史眼光来注入现实的思考,都是在挖掘历史文化里的真善美。

        薛永年评价萧和的作品具备“平中求奇、和而不同,写实造型、中国意趣”等特点。“萧和画的人物画偏于工笔,还带点小写意,是写实造型、工写结合的立体人物画,它突出了造型,但造型又是写实的,跟古代类型画不一样,大多是来自写生速写的鲜活形象。”薛永年表示。

        首都示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珂认为萧和前辈治学的精神和态度值得自己尊重和学习。他以萧和创作的“青花系列”作品为例,认为画面里出现的瓷器都非常有研究,虽然器形上都是青花,但每个时期用的工料不一样,产生出来的色彩效果让人惊叹,这需要非常严谨的精神和态度。

萧和作品研讨会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刘罡认为萧和先生的画作干净、通透。“现在有些画家在搞创作的时候,手法运用得比较多,为了让画面在大的空间里占有一定的份量,用的材料比较多,感觉画面非常充实、非常满,但意境反而小了。我觉得萧和先生的画很干净、很通透,而且仔细品读起来,画作里包涵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刘罡说。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明认为,萧和的人物画作品从绘画形态、绘画语言形式上看,实际上是对文人画的拓展,把民间色彩融进去,把西方关于造型、写实的效果融进来,又把传统文化的气质融入到了画面中,这些都反映了萧和对于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以及对于传统文化长期的研究。

        《中国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提出,在萧和的人物画里,他将现代人的视觉经验“透视”融入到古代线描人物之中去,萧和处理得非常柔和而巧妙。“萧和用笔墨来表现空间、表现人物造型、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尚辉表示,“萧和在处理人物形象上并不概念化,而是深入细微地体察人物的动态,在不知不觉中,将西式绘画方法融入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这是萧和人物绘画的一个特点。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佘玉奇提出,萧和老师的展览是中国美协建立新文艺群体画家后,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首展。这是因为萧和先生的作品具有代表性,他有深厚的功底、有精品力作、有社会影响,佘玉奇认为萧和的画有故事、有文化、有品位。

        据悉,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开展的“古骨新风——萧和人物画作品展”,其展期为2018年6月27日—7月10日。展品分为古风、青花、晚清、民国、童趣等多个系列,共展出萧和创作的40余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