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援建尼泊尔项目负责人“楼坚强”如何建成

11.05.2015  19:43

  尼泊尔公务员医院震后外观完好

  图集详情: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张妮】在尼泊尔“4·25”大地震中,中国的几个援建项目都经受住了8.1级地震的考验,屹立不倒,被誉为“楼坚强”。这些“楼坚强”是如何诞生的?《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几家直接参与项目设计、施工的企业时了解到,他们在尼泊尔的工作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大道至简,尼泊尔公务员医院项目结构专业负责人王立维表示,“这家医院经历8.1级地震的考验说明,只要严格按照中国国家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的建筑都应该是安全的。

   8度设防经济、有效

  被誉为“楼坚强”的中国援建项目包括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公务员医院、传统医药研究培训中心、国家自然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加德满都体育场维修项目以及位于巴尼帕市的综合技术学校等。商务部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曾华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很多受援国没有系统的地震建筑规范标准,援外工程的建设坚持以中国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为基础,中国在建筑抗震方面已在世界第一梯队。

  “当第一时间得知我们援建尼泊尔的建筑在大震后基本完好时,我们真的很欣慰,这说明我们的工程质量过硬,对得起人家。大家没有白付出这个辛苦,还为国家赢得荣誉,作为施工单位我们感到很自豪。”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援建项目的施工单位、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质量部部长董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地震检验的不仅是我们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更证明了中国援外工程整体制度设计的完善。

  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2010年2月建成移交尼方使用,在此次大地震中主体结构丝毫未损,仅个别填充墙、入口台阶有少量轻微裂缝,保证了尼方投入的科研仪器、设备完好及人员的生命安全。该项目负责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陈志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项目在勘察设计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确定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的确定与资金的投入和未来发生地震时造成的损失密不可分。加德满都属山地丘陵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具有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但由于尼泊尔对建筑抗震无强制性要求,造成设计无依据可循。为此,公司大量查阅当地的地质构造,收集当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次数、震级,借鉴中国以往援建项目的设计条件,对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按8度考虑(大致相当于抗6.1级地震。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地震等级衡量的是一次地震的能量)。“经过本次地震的考验,充分证明我们的设防烈度经济、适度,该项目既没浪费国家资金也没在地震中造成损失。设计充分体现了‘大震不倒、中震可修’的原则。”陈志强说。

  “4·25”地震发生后,2008年10月建成移交的尼泊尔公务员医院主体结构完好稳固,整体外观及外墙、门窗、玻璃完好,梁柱未发现裂缝,内墙完整几无裂缝,仅有个别吊顶脱落。该医院在这次强震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地震发生当天,就收治近1000名受伤民众。究竟是哪些特殊设计帮尼泊尔公务员医院经受住8.1级大震考验呢?该项目结构专业负责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立维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该项目抗震设防烈度按8度设计,主要考虑了几方面因素:首先,医院的形状非常规则。医院由三栋平行分布、呈规则长方体的大楼构成,以中央走廊串联,俯瞰像一个“”字。三栋建筑中间设置抗震缝,使其成为三个独立的结构单元。这种四平八稳的外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它抗住了强震袭击。其次,门诊楼、住院楼主体结构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比砖混结构肯定要好。另外,整个建筑采用筏型基础整体设计。王立维说,由于医院建设地的地基部分属于淤泥质土,承载力非常低。设计团队在基础设计时合理地选用了筏板基础形式。通俗点说,就相当于给整个建筑的地基下面装了一个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板,就像把整个建筑建在一座由钢筋混凝土板打造的大船上。大地震发生时,整个建筑是一个整体在动,不会因为哪根柱子断了,建筑就倒下。

   原材料运输亲自押车

  设计的抗震等级再高,设计理念再好,如果施工做不到位,也难以达到抗震效果。负责尼泊尔公务员医院施工的项目后勤组长、中铁四局集团海外工程分公司总经理岳君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抗震建筑的施工上,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规范,比如什么等级的水泥凝固期要多长时间;挖土方时,怎样增加密实度……这些技术规范不同的施工单位做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和中国抗震施工的规范”,把每一个工序认真做到位。

  “在一些重要节点上,我们甚至会超过设计的要求。”该医院的项目经理、中铁四局集团海外工程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张江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比如医院门口坡道的设计本来是没有钢筋的,但为了确保与医院大楼主体连接更加没问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加铺了一层钢筋加固。

  为确保施工质量,必须对建筑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援建项目的大部分材料是从中国运过去的,主要通过海运,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一些急需材料就需要通过陆路运输,大概十几天就能到,但陆路运输很不容易。张江华告诉记者,陆路运输用的是十几米长的加长大货车。在中国境内道路条件比较好,但从中国樟木口岸到加德满都大概100多公里的路全是盘山公路,而且在悬崖边,这么大的长车肯定开不过去,所以就要找尼泊尔相对小一点的货车进行运输。“因为樟木没有大型机械,很多东西要靠人工去搬运倒货。最开始倒货时,装车不是很严实,部分物资有损坏。后来我们就派自己的人从加德满都到中国樟木口岸,亲自盯着装车,并跟尼泊尔当地车队一起赶往加德满都,确保原材料运输的完好。

  此外,该项目需要大量混凝土,但当地没有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现场混凝土生产能力不大。为确保工程质量,只能实行三班倒,连续四天四夜施工,中间不中断。因为一旦中断,混凝土的质量肯定没有整体作业的好。

   在枪声中加紧施工

  除了在项目设计、施工方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外,中国援建尼泊尔项目的人员还经受住了来自其他方面的重重考验。据陈志强介绍,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项目地处加德满都东南郊区,虽环境优美,但没有市政供水管网,用水必须自己解决。而尼泊尔地下水中含大量锰、铁、砷、云母等有害物质,其中砷物质(也就是砒霜)超标5倍,铁含量超出世卫组织标准的33倍。为此,项目组特地在开工前打了一口300米深井,并购买相关清洁过滤设备,为施工和生活提供用水,还购买矿泉水作为饮用。

  张江华表示,尼泊尔公务员医院项目2006年4月开工。当时正赶上尼泊尔发生内战,尼泊尔毛派与政府军经常交火。这个项目在城市主干道边上,在施工现场每天都能听到枪声。为确保项目人员的人身安全,整个施工现场采用全封闭式管理,外面用围墙围住,人员不能随意外出,吃住都在工地。只要外面的人不冲进来,里面的施工都是正常进行的。在高峰期,这个项目大概有中国工人70人左右,当地工人150-200人。在内战期间,毛派常组织强制性罢工,封锁交通,不允许当地工人外出工作,项目经常面临当地员工人手短缺问题。张江华说,“为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在尼泊尔当地150个工人里选出50人,在施工区域里给他们开辟了一个生活区,里面建了宿舍,保证他们有住的地方、洗澡的地方和做饭的地方,和中国工人一起工作。这样,即便在罢工期间100个人来不了,也能保证我们的施工进度少受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