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腾飞还需“基础为王”

21.05.2015  13:48

  20日,2015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拉开大幕,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681家企业携产品前来参展。恰逢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刚刚发布,欧美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区别何在?同类产品中国起步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试图从展会上找到答案。

  “走在春天”里的“中国制造

  近期创业板屡创新高,也许会让不少人留意到上市企业天瑞仪器在资本市场上的不俗表现,“我们的产品也一样出色,世界上有115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我们的仪器设备,148个遍布全球的专业代理机构在负责我们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对于公司的发展势头和前景,天瑞仪器业务经理肖君显得信心满满。

  作为此次参展的主打产品之一,天瑞仪器推出的手持式土壤金属分析仪,其外形和人们常用的电吹风极其相似,引来不少专业观众驻足。“土壤重金属检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快3秒就可以检测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源。”从传统的采样分析到如今手持仪器现场出结果,外观、性能、效率的改变凸显了智能制造带来的改变。一款小小的仪器,其传递出的内涵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不谋而合。

  在本届交易会的现场,诸如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节能产品、电力装备等相关领域的展品,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反映出当下我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江苏新贝斯特的数控机床、上海路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包装系统、南京增材制造的3D打印设备……这些设备和当今国际潮流题材接轨,具备了较高的生产工艺和使用效率,但是否已真正领先世界还有待检验。

  制造业腾飞需打牢基础

  巧合的是,国际顶尖的数控机床品牌哈斯也在展会上带来了自己的高端产品。

  “DS-30SSY是我们2012年底面市的一款车铣复合机床,具备一次夹装操作即可完成双轴同时加工的特点,售价14.7万美元(不含税)。”哈斯中国应用部经理阮安晔表示,这样的机床国内同样有企业在做,价格也要相对低一些,在技术方面其实很多国内企业并不比世界知名企业落后很多……正聊着,这台机床却瞬间被工作人员贴上了“已售”的标签。很显然,它被现场的某家企业相中了。

  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阮安晔说,现在大部分国际高端产品国内企业都有能力做出来,但他们恰恰忽视了一个核心———基础。哈斯的创始人从机床的零部件制造起家,历经30多年做到了世界领先,但国内大多数做整机的企业历史还不足十年。

  入行十多年的阮安晔表示,比如作为数控机床的最基础部件轴承,看似制作工艺极其简单,但考虑到线性轨道、材料、传感等因素,很多企业至今依靠进口。这就好比盖房子,外观再漂亮、功能再多、地势再好,但地基不牢肯定不行。“德国现在谈工业4.0,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而中国制造2025目标之所以定在十年之后,想必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江苏制造业发展政策先行

  随着我国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等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用工、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制造业似乎格外显得步履维艰。在2014年全球最赚钱的十家企业中,中国入围的四家企业均为商业银行,而国外入围的六家却是像苹果、三星这样身处制造业的企业。

  巨大的反差,发人深省。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制造业力求改变、由大转强、加速赶超的决心。我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全国中小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正在实施制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中,制造业就占据了绝大多数,政策扶持就是希望像今创集团、天瑞仪器、康尼机电这样的新兴制造业企业能够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为此,“十二五”以来,省财政每年专门安排了省级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包括报端装备、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的发展。

  此次由省人民政府联合商务部、贸促会联合举办的2015昆山进交会,之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对于加强江苏企业和国内外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如一位前来参观的企业家说的那样:德国在谈工业4.0,也许我们只处于工业2.5,但多来看一看、学一学、忘记简单的“拿来主义”,相信我们一定会迎头赶上的!

  江苏经济报记者 侯力明 陈宁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