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人的兴奋

13.01.2016  14:28

中国主宾国活动区座无虚席。本报特派记者 孙京平 摄

        “真没有想到,印度人对中国出版业有那么大的兴趣。”新德里世界书展第一天,签了9种图书版权输出协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有太多的感悟:“在英语图书市场,我们对印度的认识太不足了。”

        “其实,我们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性。”参加中印数字出版研讨会的Aptara销售与业务发展经理萨尼·纳特认为,中印两国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都需要推动出版数字化转型,满足教育市场需求。

        中印出版合作有太多的机会和潜力,这是书展上两国出版人一个共同的感受。

        中国与印度同为文明古国,同居世界东方,虽山高水远,确实为近邻,只因那绵长久远的文化交流,喜马拉雅山无法阻隔。古有中国的法显、玄奘和天竺的达摩祖师,近有印度“诗圣”泰戈尔、中国梵学大师季羡林,中印两国文化从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代代相传。

        如今,近邻之间疏远了太久,彼此陌生了太久。再次碰撞,竟是如此的兴奋。

        展场上,中国雕版印刷演示,一边是很多印度观众排队领取中国画,另一边则是负责印制的中国工作人员意外地收获了不少印度人送的小礼品:印度钢笔、U盘、特色竹篮;在一张大型的中国民居涂色画前,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有动手的欲望,多半天的时间,一张黑白图就变得五颜六色、生动美丽。

        这便是文化的力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新德里世界书展上,中国出版人开始找到了这种感觉。一种迫切走进印度的期待已油然而生。

        今天,中国主宾国活动的举办,正逢其时,为两国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开启了新纪元。抓住机遇,开拓新天地,就从中国出版人的兴奋开始吧。  (孙京平)